黄河下游河道平衡输沙的能力学分析.docxVIP

黄河下游河道平衡输沙的能力学分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下游河道平衡输沙的能力学分析 1 黄河下游巨大的沙输能力注释了“少沙多水” 1.1 利津的主要含沙量 (1)表1显示了黄原规划设计院于20世纪60年代9月15日至1966年10月31日(总时间35.957天)计算的397次洪水(总时间3095天)的冲泥和沉积物损失:三黑市(南门、雅洛河黑石关、沁河小东站)总水流788亿3m(平均流量2563指标s)和47亿t(平均含沙量44.8kg/m2)。利津站径流量6 998亿m3(平均流量2 458 m3/s),输沙量271亿t (平均含沙量38.8 kg/m3)。尽管三门峡至利津淤积33.7亿t,占来沙的10.3%,但是出利津的平均含沙量为38.8 kg/m3,大于同期(36年)全部来水含沙量26.8 kg/m3的44.4%。 (2)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去掉20次高含沙洪水,共有普通洪水377次(总历时3 152 d),则三黑小来水量6 982亿m3(日平均流量2 527 m3/s),来沙260亿t (平均含沙量37.3 kg/m3)。利津来水量6 721亿m3(日平均流量2 460 m3/s),来沙244亿t (平均含沙量36.3 kg/m3)。全下游河道不仅未淤,而且冲刷3.58亿t。利津含沙量大于36年来水平均含沙量的35.4%。这是接近平衡输沙的情况。 (3) 20次高含沙洪水(总历时143 d),来水316亿m3(平均流量 2 554 m3/s),来沙66.7亿t (平均含沙量211 kg/m3)。利津水量277亿m3(平均流量2 230 m3/s),输沙量27.1亿t (平均含沙量97.8 kg/m3)。全河道淤积37.2亿t。但是出利津的含沙量却高达97.8 kg/m3。当然这是超饱和输沙的情况,利津含沙量为多年平均含沙量的3.65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如下两点:第一,普通洪水利津站的含沙量为36.3 kg/m3,这是接近平衡输沙的输沙能力,远大于1960~1996年共36年的平均含沙量26.8 kg/m3;第二,高含沙量洪水尽管淤积了37.2亿t,但是利津含沙量仍达97.8 kg/m3,当然这是超饱和输沙的情况。 1.2 冲刷临界流量 文献给出了黄河下游游荡河段与弯曲河段在平衡输沙条件下的输沙能力公式: S*1=0.000189Q0.8051ω0.921(1)S*2=0.000113Q0.8722ω0.922(2) 式中:Q1、Q2分别为两种河段的流量;ω1、ω2为泥沙沉速;公式中有关单位以m、s、kg计。取全河平均沉速ω=0.001 83 m/s,即ω0.92=0.003 03(花园口为ω0.92=0.003 16,利津ω0.92=0.002 89)时,当流量为2 000 m3/s时,花园口挟沙能力为28.33 kg/m3,利津为28.19 kg/m3;当流量为2 500 m3/s时,花园口挟沙能力为33.91 kg/m3,利津为34.25 kg/m3。这表明,山东河段冲刷的临界流量应在2 000~2 500 m3/s。其次,按花园口流量为377次洪峰流量平均值2 662 m3/s计算的含沙量为35.67 kg/m3;按利津流量为377次洪峰流量平均值2 460 m3/s计算的含沙量为33.86 kg/m3。可见与377次实测含沙量35.1 kg/m3和36.3 kg/m3已很接近,但仍略小。这是合理的,因为377次洪水的流量是波动的,它的第一造床流量必定大于它们的平均流量,因此平均流量对应的挟沙能力,必小于实际挟沙能力。这也从理论上说明了黄河下游输沙能力较之来水含沙量是很大的。 1.3 水沙搭配的思考 黄河“水少沙多”成为黄河特性概括的名言,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但这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针对天然水沙搭配而言的。事实上,377场普通洪水,利津水量6 721亿m3,占1960~1996年36年总水量14 408亿m3的46.6%,来沙量244亿t,占36年总来沙量386亿t的63.2%。这是水沙搭配较好的情况。显然,采取类似的搭配,难道不能用53.4%的水,输走36.8%的沙吗?可见“水少沙多”是可以通过人为“搭配”水沙关系,即依靠调水调沙在一定条件下解决。事实上,如按377场普通洪水的利津含沙量36.3 kg/m3、流量2 468 m3/s进行分析,则排走36年总沙量386亿t仅需水10 632亿m3,尚有清水3 776亿m3。 由于1961~1964年三门峡水库蓄水和滞洪运用,水库淤积了40余亿t泥沙,致使下游河道来沙偏少,因此上述分析包括了这段时间,是有利的情况。如果去掉1960~1964年,即从1964年11月至1996年6月,共来水12 146亿m3,来沙362亿t,则按前述利津排沙标准,则排走全部来沙需水9 971亿m3,占全部来水的82.1%,尚有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