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阳明心学的佛学渊源及佛儒会通
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在明代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 他的心学由于符合统治阶级利益而得到青睐, 遂而发展成为明代的官方哲学, 至明中后期王学兴盛, 其门生遍及天下;另一方面, 王氏心学又以新儒学的姿态出现在明清学术界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明季学者刘宗周称心学为“阳明禅”1, 李贽也认为阳明心学与佛教互通无碍2, 清初黄宗羲更是批判王氏门生王畿为“跻阳明而为禅”3, 相反明末高僧智旭则认为阳明心学“直续孔颜心脉”4。笔者认为, 王氏心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儒学思想发展的最后高峰, 是整个明代三教合流、佛儒交融的文化缩影, 也是长期以来儒学对佛学形而下的改造和佛学对儒学形而上影响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最终形成了亦出世亦入世的阳明心学,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本文即对王阳明心学的佛学渊源以及心学中的佛教成份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 “始知自足,吾心即明心”
明代的文化特征之一是三教合一、佛儒会通。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宣扬:“三教之立, 虽持身荣俭之不同, 其所济给理一”5;至明万历年间, 神宗也大力扶植佛教, 他认为:“佛氏之教……于护国, 不为无助”6;大学士宋濂也极力附合到:“知真乘法印与儒典并用”, 以达到“空有相资, 真俗并用”7的目的;就连僧人道衍和尚也以自己的行事向世人表明, 佛法与现实可以统一, 佛儒应当会通, 他说:“世间即出世间, 出世间即世间”。8正是由于皇帝、官僚士丈夫、僧人大力倡导三教合流、佛儒会通, 使得佛儒深刻地交织在一起, 两者共同撞击, 冲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 从而诱发了阳明心学的诞生。
王阳明本人的学术经历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他21岁以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格竹子失败后, 便转向陆象山学说 (核心论点是“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9, 且极力推崇, 但认为“象山之学, 简易直截, 孟子之后一人” (《与席元山》) 。35岁因弹劾太监刘瑾而遭到政治迫害, 被贬谪贵州龙场, 开始所谓的“龙场悟道”。他宣称:“始知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 误也。”1043岁又上书明武宗:“谏迎佛疏——诚使陛下好佛之心果已真切恳至, ……则尧、舜之圣可至, 三代之盛可复矣”。10其旨在劝说皇帝以佛教来作为治国安邦的良策。他在近五十岁时又明心见性, 悟出了他心学中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学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 真圣门正法眼藏”10。王阳明在创立心学的30多年里, 其思想始终在儒释道三家间徘徊, 随着阅历的增长, 他站在一定的高度对三家思想进行取舍融合, 最后返朴归真, 创立新儒家心学, 正如他自己总结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 (释、老) , 自谓既有所得, 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 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 始自叹悔错用了30年气力。大抵二氏之说, 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11这种曲折反复回归的学术经历在他的心学中留下了佛教的影子, 其代表作《传习录》经常以佛家的公案公理来作为他阐明心学的例证, 他甚至以《六祖坛经》佛经来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 他的诗文中也流露出禅意十足的意境。譬如:一卧禅房隔岁心, 五峰烟月听猿吟10;月明猿听偈, 风静鹤参禅等诗句。
其实, “以心为本体”的阳明学也源于佛教。只要我们稍加留心, 通过比较佛教的“心”说和阳明的“心”学, 不难发现两者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表述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认为:心生则万物生, 心灭则万物灭;“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禅宗更是直截了当地把“心”说成是事物的本体, 世界的本源, 甚至主张打破一切神物偶像崇拜, 明确提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口号, 六祖慧能在注解《金刚经》时就写到:“一切方法皆心生”。而王阳明的“心”学则认为:“心不是一块血肉, 凡知觉处便是, ……此知觉便是心也”11;“心之所在便是意, 意之所在便是物”11。可见, 佛教的“心”说和王阳明的“心”学都是主观决定论, 其实质相同, 而且王阳明所提出来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简直就是佛教“心生万物”的翻版。
二、 王阳明的“知”与“知”相结合的佛教思想
1、 王氏心学与儒学家对自身的改造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是王阳明的思想精华, 也是他心学的核心思想, 为了阐明他的学术观点, 他以佛家的公案公理作为自己学说的例证。诸如:以佛氏善恶来识良知——“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 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圣门所谓‘良知’”11;以如来“知食及食”说来阐明“知行合一”学说——“真知即所以为行, 不行不足谓之知, 即如来所云:‘知食及食’等说可见”11;以佛氏“常提念头”之说来诠释王氏“戒惧克治”之功夫——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 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 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答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