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中国文化第五章家庭礼仪.docx

礼仪与中国文化第五章家庭礼仪.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历来提倡: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中国的老百姓也普遍认为:连自己的家都管不好的人,是办不成什么大事的。谚语:“家和万事兴。”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家庭和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也是如此,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是社会的细胞,是传统社会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倘若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谐了,社会秩序也就稳定了一大半。国家、国家,国和家从来是分不开的。 传统社会中的家庭一般并不仅指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核心家庭,即夫妻双方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生活的那种小家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家族的亲属关系,即使己经分家,也还保持聚族而居,大家族之间有许多事务要共问处理,来往密切。历史上更有不少家庭,保持着累世同居的大家庭格局并引以为荣。这样一来,家庭、家族中的人会越来越多,关系相对就会复杂起来,要相处得和睦,井然有序,就更不容易。于是就要明确家庭、家族中各个人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并且制定出他们之间相互交往时各自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只有这样,家庭、家族的生活才不会乱,才会稳固发展、正常运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家族生活中的这些规矩、规范、准则,通常就称为家礼。 不仅如此,儒家历来又是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模式来处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的。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在家中孝顺他的父母,他到了社会上就一定会听从君王和长官的意志,决不会抗上。孝子也就必然会是个忠臣。反之,一个人在家中倔头倔脑,不听话,到了社会上就会闯祸。《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说在家中怎样对待父亲,到了社会上就会怎样对待君主,国家无非是家庭的扩大。所以历代帝一总是不遗余力地提倡孝道,提倡家礼,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朱元璋就说过:“齐家治国,其理无二,使一家之间长幼内外,各尽其分,严于循理,则一家治矣。一家既治,达之一国,以至天下,亦举而措之耳。”①正说明他很精通此中的道理。人们往往又把这种观念称之为“孝治天下”。可见家礼之重要。 另一方面,历代帝王又都有“家天下”的观念,把他统治的国家看成为是一个家庭,他就是家长,百姓则被称为“子民”。久而久之,百姓也逐渐接受了这种观念,他们称皇帝为“皇帝老子”、“皇帝阿爸”,称各级官吏为“父母官”,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定势。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家礼之重要。 传统家礼的精神实质在哪里?如前所述,正是所谓的名教纲常。在家庭中,存在着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婆媳、祖孙、叔侄等等一系列关系,每个人必得首先记住自已的名分,亦即在家庭中的特定位置。然后按照“三纲五常”的伦理原则,来决定尊卑,决定有关的行为规范。 传统家礼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既丰富而又有些庞杂琐细。历来的礼书大多有详细记载。最早的家礼文字,当见于《礼记·内则》,此篇涉及夫妇、婆媳等家庭成员间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礼记·曲礼》则有对“为人子者”的行为规范。 从汉代起,就有一些家庭十分注意教育自己的子孙,形成家礼规范,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东汉的邓禹、魏霸,即为范例。六朝颜之推有《颜氏家训》,流传至今。宋以后,致力于家礼建设的士大夫越来越多,司马光《书仪》、《涑水家仪》(又名《居家杂仪》)、朱熹《朱子家礼》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家礼的楷模,造成较大影响。当时的不少人都十分注意家训、家诫、家教、家礼、家法、族规等行为规范的制度。今大我们还可以从许多文人笔记、谱牒文献中读到有关家礼的记述。再就是在各地民间礼俗之中,也包含着这一方面的丰富内容,虽然大多未形成文字,却同样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传统家礼有着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谅互让、相濡以沫等优良传统,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弊端,成为社会进步的沉重负担。它大致上又可分成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兄弟之礼和闺媛之礼这样四个部分。 父子之礼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稳定,这两代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历史上一般把这两代人之间的礼仪称为“父子之礼”。 父子之礼又可分成两层。子女对父母,主要是“孝”;父母对子女,则是“慈”、“严”、“教”这些内容。这两层之中,历来更强调的是“孝”。 先说“孝”。 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长大之后要报答父母的恩惠,对父母尊重,并且在父母年迈时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来,这就是“孝”。显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传统家礼所强调的“孝”,也有许多过头的地方。我们知道,历来在“孝”的后面一般总还要连着一个“顺”字的。何谓“顺”?《论语·为政》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学而》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要一切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办,而不管这些意愿是对是错;甚至父亲死了三年,做儿子的也还不可违背父亲的意愿。父亲犯了罪,儿子要替他隐瞒

文档评论(0)

131****8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