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的元分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的元分析 ? ?   分类号R395   1 问题的提出   儿童期不良经历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童年期遭受虐待的个体会存在较高的精神障碍发生率,尤其是抑郁症,几乎所有类型的虐待都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临床抑郁症状存在密切联系(Abela Skitch,2007;Widom,DuMont, Czaja,2007;Harkonmki et al.,2007)。   目前,大量研究已表明了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存在密切联系,但在探讨不同的虐待形式与抑郁的关系上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王佳慧,刘爱书,2015;凌宇,杨娟,钟斌,章晨晨,姚树桥,2009)。另外,尽管国内研究者对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文献梳理,但是并没有使用定量回顾方法大规模、系统地分析已有研究发现;国外关于儿童期虐待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研究也不多见,且存在一定局限性。如Nanni,Uher和Danese(2012)通过元分析发现遭遇过儿童期虐待的个体发展成周期性和持续性抑郁障碍大约是没有此经历个体的两倍,但该研究没有探讨虐待的亚类型与抑郁的关系;Lindert等人(2014)采用了元分析方法探讨了儿童期身体虐待和性虐待与成人期的抑郁、焦虑的关系,但却没有涉及心理虐待、忽视等其他虐待形式。最近的一项元分析研究(Infurna et al.,2016)虽然较全面的探讨了不同虐待与忽视的形式与抑郁的关系,但因选择进入元分析研究的数量较少(n=12),限制了对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分析。   故本研究试图采用元分析方法(meta-analysis)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包括性虐待、身体虐待、心理虐待、身体忽视和情感忽视)与抑郁关系以及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通过元分析技术,不仅可以整合多项研究成果,有效降低单一研究结果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并且可以基于大量研究成果的定量回顾和综合分析技术,有助于识别不同受虐待经历对抑郁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临床情绪障碍的干预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具体来说,本研究试图采用元分析技术回答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同儿童虐待经历对抑郁的影响程度;第二,性别、年龄阶段在儿童受虐经历与抑郁关系之间调节作用。   1.1 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关系的文献回顾   儿童期虐待的亚类型主要包括性虐待、身体虐待、心理虐待以及身体忽视与情感忽视,其中关于性虐待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较多(Cutajar et al.,2010;Fergusson,Boden, Horwood,2008)。研究者(Boudewyn Liem,1995)发现儿童期性虐待可以预测大学生的抑郁、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并且这种虐待持续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就越有可能增加成年期的抑郁水平。另外,自我报告有过性虐待史的女性在成年期发展出抑郁障碍或心境恶劣几乎是未有该经历女性的2倍(Molnar,Buka, Kessler,2001)。   身体虐待也与成年期的抑郁存在密切联系。Brown,Cohen,Johnson和Smailes(1999)研究发现身体虐待的个体与未有相似经历的个体比较,前者与青春期的自杀行为和成年期的抑郁障碍存在更密切的联系;还有研究者通过元分析发现儿童期身体虐待与青少年期的重症抑郁和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相关(Kaplan,Pelcovitz, Labruma,1999)。   20世纪80年代心理虐待才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被认为是最具有破坏性、隐蔽性的虐待形式,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很可能会伴随儿童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如有研究者发现相对于其他虐待形式,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青少年期抑郁、社会焦虑等情绪障碍存在更密切的联系(Wright,Crawford, Del Castillo,2009),同时对个体认知方式(Wright et al.,2009)、情绪异常调节(Coates Messman-Moore,2014)、神经生理(Carpenter et al.,2009)等方面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在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早期会表现的更加严重(Yates Wekerle,2009)。   目前探讨儿童忽视经历和成年期抑郁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但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证实儿童忽视经历也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尤其是和成年期内源性抑郁障碍存在密切联系(Harkness Monre,2002)。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期缺少父母关心和照顾是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Hall,Peden,Rayens, Beebe,2004)。但忽视的类型(情感忽视和身体忽视)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并不相同,所以有必要探讨不同忽视形式与抑郁的关系(Rudolph et al.,2005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