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75 卷第4 期 地 理 学 报 Vol.75, No.4
2020 年4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pril, 2020
中国农村深度贫困的空间扫描与贫困
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1 1, 2
潘竟虎 ,冯娅娅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2.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730000 )
摘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贫困的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Pearson 相关
分析确定了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GIS 空间分析和BP 人工神经网络,分别模拟了省域、市
域和县域3 个尺度下的自然致贫指数与社会经济消贫指数,进一步计算获得了3 个尺度下的贫
困压力指数,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借助Flexible 空间扫描探测识别出深度贫困县,在此
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主导致贫因素,并提出差别化的减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省
域、市域、县域3 个尺度的自然致贫指数和贫困压力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呈现
出明显的“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空间分布一致性不高,县域尺度更
为破碎。以黑河—百色线为界,县域贫困压力指数在空间上表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状
态。识别出的全国贫困县共计655 个,主要分布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②3 个尺
度下,空间扫描识别出的贫困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县域尺度
下识别出208 个深度贫困县,多位于省际边缘区。③地理探测器识别出深度贫困县的7 个致贫
主导因素,按照主导因素将深度贫困县划分为地形要素制约型、区位交通制约型、经济收入制
约型和生态环境制约型4 类。
关键词:深度贫困;空间贫困;空间扫描探测;地理探测器;分异机制;贫困识别
DOI: 10.11821/dlxb202004008
1 引言
贫困是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进程的客观现象,消除贫困是联合国确定的千年发展
[1]
目标和2015 年后发展议程的核心 。贫困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 年以
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大致经历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小规模救济式扶贫、改革开放初
期农村体制改革拉动下的制度型缓贫、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区域型开发式扶贫、以特殊
困难地区为重点的攻坚型扶贫、以全面实现小康为目标的精准扶贫等5 个阶段,贫困区
域和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扶贫减贫成效显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7.7 亿人
减少到2017 年末的3046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3.1% 。现阶段,贫困人口主要
分布在832 个贫困县和12.8 万个贫困村,扶贫对象的有效瞄准和识别仍是新时期扶贫需
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深度贫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也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交通区位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中国农村深度贫
收稿日期:2018-05-10; 修订日期:2019-12-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6A-001);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
力提升计划(NWNU-LKQN- 16- 7)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Project of Educational Commission of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No.2016A- 001; Research Ability Promotion
Project for Young Teachers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o.NWNU-LKQN- 16-7]
作者简介:潘竟虎(1974-), 男, 甘肃嘉峪关人, 教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水环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联合示踪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体氮素归趋影响.pdf
-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护效应的时空特征.pdf
- 1981-2017年西藏“一江两河”流域5 cm地温及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pdf
- 1960-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降水时空特征.pdf
- 上海城市热岛与热浪协同作用及其影响因子.pdf
- 基于地方志的1736-1911年华北秋粮丰歉指数序列重建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pdf
- 自然因子对四川植被NDVI变化的地理探测.pdf
- 2000-2017年河龙区间输沙量锐减归因分析.pdf
- 城镇化流域降水径流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洪水径流分割.pdf
- 黄土丘陵区雨强对水流含沙量的影响.pdf
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专注于一、二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考试辅导。现取得一级建造师(水利、建筑)、二级建造师(市政、机电)、监理工程师(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证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