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蒙古地区多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金属成矿作用的制约
南蒙古与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行政单位包括蒙古东部、阿勒泰省、巴彦宏尔省、南戈壁省、东戈壁省、苏赫巴托省和东方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南蒙古地区先后查证和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矿床(点)。其中,加拿大埃文豪公司发现和勘探的欧玉陶勒盖特大型斑岩铜金矿床吸引了全球矿业界的目光。鉴于南蒙古成矿带向东延入中国的二连—东乌旗成矿带,本文简要介绍南蒙古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典型矿床特征,总结主要控矿要素和找矿标志,并与二连—东乌旗地区进行比较以指导找矿。
1 南蒙古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格局
大地构造上,蒙古国以蒙古中央主构造线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域(图1),其中北构造域主要由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岩石地层组成,主体属加里东造山带,南构造域主要由中晚古生代岩石地层组成,主体属海西造山带(Badarch,2005)。南蒙古地区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地体组成,这些地体既可以是古生代岛弧、安第斯弧或弧后盆地,也可以是古陆壳和洋壳残片。虽然地质学家们对中亚—南蒙古造山带运动机制的细节认识有所不同,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巨型造山带为古大陆边缘地体的拼接带(聂凤军等,2004)。自晚志留世至二叠纪早期,受古亚洲洋向南北两侧大陆板块俯冲的影响,南蒙古经历一系列岩浆弧(包括岛弧和安第斯型陆缘弧)和大陆块体(包括古陆壳、增生楔)的增生过程,在南蒙古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弧弧碰撞拼贴、地壳缩短和大规模陆内走滑现象(Sengor et al.,1996;Xiao et al.,2003;唐克东,1991)。二叠纪晚期,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增生弧和华北板块北缘的增生弧最终沿着索伦—贺根山一线缝合对接(Xiao et al.,2003),中亚古生代巨型多阶段造山运动随之结束,进入中生代陆内山脉剥蚀与盆地充填阶段。早中生代受两大板块碰撞的影响,南蒙古地区地壳大规模缩短和加厚,此时沉积模式主要为剥蚀的陆源沉积物进入逆冲控制的前陆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蒙边境地区构造应力转变为以拉张为主,形成大规模的变质核杂岩和与裂谷有关的岩浆岩,对应的拉张盆地以河湖相沉积为主。至晚白垩世末期,该地区持续干燥,与现今的中亚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类似。
南蒙古地区从早古生代到晚中生代发育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岩浆岩。早古生代岩浆岩主要由泥盆纪—早石炭世钙碱性系列岩石组成,且从早到晚从中基性向酸性过渡。南蒙古主要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和铜钼矿床都与早古生代弧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晚古生代岩浆岩主要由晚石炭世—早三叠世中酸性富钾岩石组成,其中二叠纪—早三叠世花岗岩类组成近东西向的碰撞后碱性花岗岩带,向东和西分别延入中国内蒙古和新疆境内(洪大卫,2000),伴随的成矿作用有铍、铌、钽等矿化。中生代岩浆岩主要由晚三叠世—中侏罗世高分异的花岗岩类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裂谷有关的碱性火山侵入杂岩组成,其中前者主要由碰撞后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与钨锡矿化成因密切;后者主要由霞岩、粗面岩、正长岩、橄榄安粗岩等碱性岩石组成,形成重晶石、萤石、稀土等矿化(Gerel et al.,2005)。
2 成矿元素组合
矿床是大地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伴随南蒙古洋的打开、俯冲、碰撞及板内裂谷活动,南蒙古地区被划分为增生前、同碰撞和增生后3类成矿区带(Dejidmaa G,2005),特征的成矿元素组合是Au、Cu、Mo、Ag、W、Sn、Nb、Ta、Be等。主要的矿床类型有:(1)赋存于中酸性斑岩体及其围岩中的斑岩型Cu-Au和Cu-Mo矿床;(2)赋存于浅变质火山沉积岩中的石英脉/角砾岩型Au-Ag矿床(造山型?);(3)赋存于花岗质深成岩及其围岩中的云英岩或石英脉型W-Sn-Mo矿床;(4)与碱性杂岩体有关的碱性岩型Nb-Ta-Be-REE矿床(图1)。根据掌握的资料,列表介绍典型金属矿床的特征如下(表1)。
3 中国市场、地质资源及矿种的选择
由于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比较思维是地学中运用最广泛和最有成效的思维方法(赫英,1996)。根据大地构造学和成矿区带对比,南蒙古成矿带向东延入中国内蒙古二连—东乌旗一带(Xiao et al.,2003;王守光等,2004)。因此,分析南蒙古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主要金属矿床的控矿因素,与中国二连—东乌旗地区进行对比,寻找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于确立二连—东乌旗地区的找矿方向和优选找矿靶区是有意义的。下面几点供参考:(1)对南蒙古地区的主要矿床类型和二连—东乌旗已知矿床(点)进行比较,认为二连—东乌旗成矿带的主攻矿种应为斑岩型或矽卡岩型Cu-Au-Pb-Zn-Ag矿床、与花岗质深成岩有关的石英脉型W-Sn矿床等;(2)南蒙古地区斑岩型Cu-Au-Mo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中,成矿峰期集中在330~370Ma,因此对二连—东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