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俯冲区域中部地幔速度界面差异性分析.docxVIP

不同俯冲区域中部地幔速度界面差异性分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俯冲区域中部地幔速度界面差异性分析 地球深部速度结构为地球动力学、地球化学和矿物物理提供了直接而重要的限制。现有的三维地球速度模型,如prem、iasp91和ak135,对于人类的地球勘探和地壳活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但对动态地球的理解存在明显的缺陷。板块的滑动、来自海洋中心末的火山喷发意味着地球深部的物质运动。这个过程被描述为对地幔的类比。基于地震铬带的分析结果和wadati-boffer带的存在,在地球深部的许多弯曲地区,如岩豆-小井原的滑动区和萨哈林岛的滑动区,切割线的深度为660km。有些冲浪板带位于660公里的间歇内,位于下地幔的深处,如唐加脉冲和秘鲁冲浪板冲浪板。这种不同的对称过程导致了混合地幔对称模型的理论。一些区域的对称处理能力只能阻止660公里的中断面,而另一些区域的缓冲区是深度的间歇性面。9001100km附近的速度变化面,甚至深度m的深度,是分层对称的边界。9001100km深度的速度界面的存在,不仅符合地幔中存在摩擦板块的事实,而且满足了各地球水平面和各地球边界的动态起伏形状的要求。研究人员同意,地幔层的对边界是一种化学界面。相对于伪装界面,化学界面具有一定的起伏和很小的抗逆性。现在,一般认为9001200km是中部的地幔,而下降到2850km附近是中下地幔。因此,研究中地幔内速度界面的存在及其性质对理解深度过程、阐明地壳和阐明矿质化学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幔对流下边界很有可能是化学界面, 相应的次生震相较弱, 人们通常使用叠加技术来提取这样的震相, 进而研究地幔深部的间断面的存在以及性质.Castle和van der Hilst利用波形资料叠加处理获得的离源次生转换震相扫描了全球多个区域800~2000 km深度范围内的速度界面, 没有找到S波速度差超过2%且转换宽度小于20 km的界面.Courtier和Revenaugh利用ScS多次震荡波 (Reverberation) 发现西南太平洋和美拉尼西亚地区下部约852和1100 km深度附近的转换区存在反射体, 而北美地区则在大陆中部的下方发现在约1380和1530 km处存在反射体, 且其深度越往东则越浅, 反射体的深度接近于940和1130 km.Shen等给出的冰岛和夏威夷下方接收函数结果则显示在1050 km深度附近应该有一个速度界面;而一些研究者则利用少量地震资料对多个俯冲地区850~1200 km深度处的中部地幔存在速度界面进行研究, 发现可能的界面与俯冲物质的残留或者中部地幔的化学界面有关[16,17,18,19,20,21]. 考虑到深震资料有助于提取来自中地幔间断面的次生震相, 而深震又只存在于俯冲区, 俯冲物质在地幔深处的存在会对于中地幔间断面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 通过不同俯冲形态的俯冲地区深震的波形资料来研究中部地幔间断面的存在及其与俯冲残留物质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汤加和伊豆-小笠原地区是全球深震最丰富的地区, 且这两个地区的俯冲板块在地球深部的存在形态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相关简单的俯冲板块存在和丰富深震资料, 伊豆-小笠原地区是研究地幔转换区410和660 km间断面的存在及其起伏形态方面的首选区域, Helffrich和Collier等对此前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 并确认了两个间断面为相变界面.汤加地区的俯冲板块在地幔中的存在要复杂一些.Tibi和Wiens发现了汤加地区410和660 km间断面的存在以及660 km间断面的双层结构.Zang等则进一步证实了汤加地区的660 km间断面分层特性, 认为双层结构与γ-尖晶石到钙钛矿和方镁矿以及钛铁矿到钙钛矿的相变有关.相关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以及地幔对流过程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约束. 本文利用汤加和伊豆-小笠原这两个俯冲地区深震的台网波形资料提取来自源下地幔深部速度界面的弱次生震相, 从而对比研究在不同俯冲物质残留影响状态下的中部地幔速度界面存在.美国西部的高密度地震台网可以在80°的震中距范围附近记录到汤加和伊豆-小笠原地区的深震.这样震中距范围上的深震波形资料带来的地球内部横向不均匀介质相关信息较少, 从而有助于提取来自下地幔速度界面的次生转换震相.本文利用具有较高台站密度的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地震台网 (PNSN, 记为UW) , 南加州地震台网 (SCSN, 记为SC) 和北加州地震台网 (NCSN, 记为BK) 记录到的两个俯冲区域深震短周期垂向分量波形资料, 通过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来自中部地幔速度界面的转换震相, 并据此研究中部地幔速度界面的存在及其形态. 1 资料处理方法 由于本文关注的是中地幔速度界面的存在及其形态, 而小的Fresnel区有助于利用叠加方法获得弱的次生震相,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尽可能使用较深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