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牛消化道线虫病例报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例牛消化道线虫病例报告 蠕虫是危害草动物的主要寄生虫。在日常的营养管理过程中,如果蠕虫未停止,则会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生。黑龙江省通河县某养殖户饲养黄牛133头, 2003年11月20日以后陆续发病, 到2004年1月15日, 共死亡34头。经剖检及实验室检查, 确诊为捻转血矛线虫和奥斯特线虫混合感染。 1 群体给药及药物配合 该群牛共有成年黄牛79头, 育成牛54头。春、夏、秋季在江边漫滩地和半山坡放牧, 秋收后在豆地等放牧, 放牧后补给适量混合饲料。落雪后开始圈养, 此时膘情好, 饲喂玉米秸, 并补充适量的混合饲料。该群牛中成牛注射过硝氯酚, 育成牛没有给过药。至11月下旬发现育成牛开始出现消瘦, 随后成牛也开始消瘦, 12月中旬育成牛开始出现死亡, 死前病牛极度消瘦, 卧地不起, 至2004年1月15日共死亡34头。病牛曾注射过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但效果不佳。 2 心音病机,临床表现 病牛精神不振, 消瘦, 被毛粗乱, 眼睑闭合, 目光呆滞, 有的下颌水肿, 可视黏膜苍白;病牛体温正常或偏低, 呼吸快而浅表;心区听诊心音低而弱, 伴有杂音;后肢站立无力、发软, 严重病例后期卧地不起, 人工扶助站立不稳, 死前有的出现痉挛。在整个病程中, 病牛一直有食欲, 但食欲差。 3 u3000治疗 剖杀病牛2头, 变化基本相同。病牛皮下轻度水肿;肝脏、肾脏色浅;全身淋巴结苍白, 切面呈灰色, 湿润;心冠脂肪、肠系膜脂肪胶胨样;真胃内有成团的淡红色线虫, 一头820条, 另一头978条;小肠内收集到线虫虫体, 一头754条, 另一头687条。 4 昆虫体的识别 4.1 雄虫无锚点的交合伞小钩回采出形齿 虫体呈毛发状, 淡红色, 表皮上有横纹和纵嵴;颈乳突显著;头端尖细, 口囊小, 内有一背矛的角质齿。雄虫长15~19 mm, 交合伞有细长的肋支持着长的侧叶, 和偏于左侧的一个“Y”形背肋支持着小背叶;交合刺长0.36~0.50 mm, 末端有小钩;雌虫长27~30 mm, 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 形成了红白线条相间的外观, 即捻转血矛线虫。 4.2 交合伞钢架 虫体中等大, 长约10~12 mm;口囊小;除头端外, 其他部分的角皮上有25~35条纵嵴;交合伞由两个侧叶和一个小的背叶组成;腹肋基本上是并行的, 末端互相靠近, 背肋远端分为两枝。雄虫长8.5~10.0 mm, 交合刺长0.26~0.37 mm, 在远端处分成两枝, 引器呈球拍状;雌虫长12.5~13.5 mm, 有阴门盖。 5 群牛精料的用量 经实验室检查, 确诊该牛为捻转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混合感染。全群牛用左旋咪唑口服驱虫, 按体重20 mg/kg的剂量, 早晨1次口服, 第2天早晨再用1次。全群牛适当增加精料。 体质弱的病牛静脉注射18种氨基酸25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1 500 mL, 维生素C 40 mL, 连用2~4 d, 经过治疗, 7天后病牛的症状逐渐消失。 6 血样的处理与预防 捻转血矛线虫和奥斯特线虫都属于毛圆科线虫, 寄生于反刍动物第四胃和小肠, 其中捻转血矛线虫致病力较强。致病作用的最重要特征是贫血和衰弱。据实验, 2 000条虫体寄生在真胃黏膜时, 每天吸血可达30 mL, 虫体离开后流失的血液还未计算在内。贫血所引起的循环失调和营养障碍, 可以导致肝脏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有时伴发铁的缺乏。 在诊断时可根据本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患畜的症状、病死畜或病畜的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综合判断。一旦确诊, 可采用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左旋咪唑、噻咪唑、敌百虫或酚噻嗪等药物进行治疗。 由于本病多呈隐性感染, 病程长, 造成的损失较严重, 故应以预防为主。一般春秋季各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即在放牧前和收牧后。据资料报道, 在严重流行地区, 可于放牧期间将酚噻嗪混于精料或食盐内饲喂, 持续2~3个月, 预防效果良好加强饲养, 合理补充精料, 增强畜体的抗病力。加强粪便管理, 将粪便集中在适当地点进行生物热处理, 消灭虫卵和幼虫, 这也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 (009)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