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滕王阁序》.ppt

  1.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 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 。 a、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b、作者写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13、文章最后一段中有哪些地方与前文暗中照应?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前后有两次照应:①“盛筵难再”照应开头的“躬逢胜饯”;②“敢竭鄙怀”等谦辞照应开头的“童子何知”,作者自己以谦辞入场,以谦辞退场。这样写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韵解: 壮美的滕王阁俯临着江边的沙渚, 佩玉鸣,驾铃响,歌舞已经结束。 雕花的栋梁晨光中缭绕着南浦的白云, 彩绘的朱帘暮霭里卷收起西山的阵雨。 自由自在的白云投影深潭,每日里悠悠飘游, 景物换,时光移,已过几度春秋,时光飞快。 楼阁中游乐的滕王如今又在哪里? 护栏外江水徒然寂寞地流淌着! 一(1) 二(2、3) 三(4、5) 四(6、7) 中心主旨: 本文先写宴会之盛和登临滕王阁所见之壮美景象,进而因景生情,先表达对人生路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壮志更坚的执著态度,抒发了自己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1.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 2.课文第二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你认为这幅“晚秋暮色图”美在什么地方? 【答案】(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流丹”“耸翠”“青雀”“黄龙”等,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雅淡,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渺的远景。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景,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3.你如何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及其独特的写法? 【名师点拔】《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作者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屡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蹇的怨叹,但我们在其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 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法,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4.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 提示:这是全文的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晴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