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眉户戏的渊源与艺术特色.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 方 文 化 展于明清。清末王慧宗先生编辑的眉户唱本 《羽衣新 区迅速流行,并不断家喻户晓。 谱》曾在序文中赞美眉户戏 “是古诗源、是新乐府、是 眉户戏是一种民间文化,热爱文化的河湟人民一 莲叶曲、是竹枝词”,可见眉户戏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已 直用 自己的追求、力量不断推进眉户戏的本土化发 经相 当大了。 展,在戏曲演唱过程中融人民间小调、民歌,使这种戏 眉户在陕西的形成与发展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流 曲更适应青海河湟这块农民群众生活的土壤,而且涌 派。东路眉户分布于西岳华山一带的渭南地区,当地 现出了一大批艺人、“把式”,并不断地传承、创新 ,成 群众亦有称为 “迷胡”的;中路眉户分布于西安、长安 为青海河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河湟大地上一 的周边地区;西路眉户分布于西府的咸阳和宝鸡地 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区。至于南路眉户则主要分布于安康、汉中、商洛地 区,以及毗邻的湖北省郧阳,四川省广汉、达县等地,当 演唱形式 地称之谓 “郧阳三弦”、“迷壶戏”;北路眉户主要分布 眉户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民间小戏,属中国 于延安、榆林等地区,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歌特色,当地 四大声腔之一的弦索腔,属于秦腔派系,是秦腔声腔 亦有称作 清“曲”的。各路眉户均各有特点、各具所长, 的分支。 都有 自己的群众基础。东路眉户善于表现慷慨激昂 眉户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全由男演员唱,扮男 的须生、红生 、花脸戏,因之帝王将相剧 目居多。如 角时用本嗓演唱,扮女角时用真假嗓相结合。其音域 《临潼山》、《郑丹哭祠》、《单刀赴会》等剧 目。而中路 宽阔,一般男演员为f-f2,女演员为 a—a2。眉户音阶调 眉户则以市民生活为主要基调,曲调说唱性强 ,风趣 式丰富,同一曲牌也有不同的调式。七声徵调式的欢 幽默,唱出了市井平民的凡人小事。如 《八仙庆寿》、 音音节为567123T45,哭音音阶为56T712345;双音 《五更鸟》、《百宝箱》、《张连卖布》等剧 目,更适合百姓 五声徵调式为561235,商调式和羽调式很少,套曲结 人家的欣赏情趣。西路眉户却善于表现才子佳人的 尾用的曲牌或单独成段的唱腔曲牌多数为宫调式,其 题材,它的唱腔娓娓动听,耐人寻味。具有代表性的 音阶为 123T45 71;其次是徵调式和羽、商调式。音 剧 目如 《雪梅上坟》、清《风亭》、《二度梅》、少《华山》 阶中的f4和 』7的音高及游移性,与秦腔基本相同。 等。这几路眉户演唱的风格各异,但在曲调上则是大 二十世纪8O年代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 同小异、相互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及广大妇女群众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女演员开始登台 经历清朝时期的兴盛,以及关中文化对周边的影 亮相,开始演唱眉户。 响,眉户于清末民国初年开始流传于陕西临近的山 眉户的音乐形式属曲牌联套体,即将所叙故事情 西、甘肃、青海等地,并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结合 ,形成 节用一系列眉户曲调串联起来演唱,以完成一个完整 不同特点的演唱风格,融人当地的文化生活。 的故事。它的形式比别的板腔体形式的剧种更为灵 青海历来都属边陲,人烟稀少,缺乏本土戏 曲文 活多变,随着剧情的发展,喜怒哀乐的表现非常 自如, 化。但清朝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不断发展, 而前后衔接也很流畅 自然。眉户曲调较为丰富,有 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追求也逐渐强烈。据有关资 “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究竟有多少曲调 , 料,在明万历年间就有 “华庆班”等戏剧班社在西宁演 确实很难统计,因为它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随 出,到清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戏剧班社并演出。到清咸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