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眉户戏生态状貌窥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晋南眉户戏生态状貌窥析 山西人,喜欢称自己生活在戏窝窝中。山西戏曲剧种繁多,历史久远,有梆子戏、秧歌、眉户、碗碗腔等大小剧种,繁盛时达56个之多。这种深厚的戏曲文化积淀,造就了山西各种戏曲戏风戏俗活跃。特别是晋南地区,是我国北方古代戏曲艺术的摇篮,戏曲资源丰厚。晋南地区至今保存着较多的古代戏曲壁画、雕刻、舞台石碑题记和戏曲建筑。单就戏台而言,全国现存较好的8个元代戏台有5个在临汾,如魏村牛王庙戏台、东羊后土庙戏台等,这些遗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晋南地区活跃的戏曲活动历史。戏曲的活跃与当地的文化生态密不可分,晋南眉户戏就诞生于此独特的环境中。 一、晋南眉户戏发展历程 眉户戏,历史又称迷胡、迷糊、曲子、清曲,因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而得名。晋南眉户戏主要流布于山西省晋南地区及其周边。1955年,依据延安的书写习惯,由晋南地区眉户剧团开始,“迷糊”改作“眉户”。1964年,郿县和鄠县分别改称作眉县和户县,写作的“郿鄠”之剧种名也改写作“眉户”。与陕西眉县、户县的眉户戏相较,晋南眉户戏深受晋南地区文化生态的滋养,以其独具一格的剧种特色、质朴本色的表演风格,在发展历程中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在保留传统戏表演程式的基础上新创了大量现代戏新程式,成为全国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的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戏曲剧种。 晋南眉户戏从清道光、咸丰年间开始登上舞台,成熟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蒲州梆子的唱腔、表演和剧目,早期演出了大量传统古装戏,如《卖水·表花》《张连卖布》《舍饭》《三进士》等经典传统戏。自1952年成立临汾市眉户剧团以来,晋南眉户戏就和“现代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晋南眉户戏涌现出了大量在全国颇具影响的优秀现代戏剧目,如《王德锁减租》《涧水东流》《一颗红心》《唢呐泪》《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父亲》等,主要演员凭借这些现代戏荣获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各级各类奖项,使晋南眉户戏这一地方小剧种在全国名声大噪。尤其是临猗县眉户剧团,自建团以来一直秉承并坚持演出现代戏。在历经时代发展中,构成了晋南眉户戏特殊的生态状貌。 二、晋南地区民俗与演剧空间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根植于民众意识深处,影响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世代传承,随时代更迭而传统延续。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广大农民的交往一般都以近距离活动为主。大家在同一片土地生活,不只形成了相同的方言语音,也有着类似的迎神赛社等民俗活动。他们常常在四时八节欢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戏。在这些群众性的活动中,借助各地的戏台、庙宇,人们相聚一起,不只联络情感,也请愿求神、焚香祭祖,这时的戏曲与当地风俗紧密相连,透出了各地不同的戏曲生态环境。 山西省晋南地区的乡村,戏曲活动历史悠久,与民俗、信仰联系紧密,而大多也是酬神与娱乐同存。从现存的乡村庙会、节庆演出活动中能够寻找到众多历史痕迹,亦可寻出当地群众朴素的信仰和神灵崇拜。从某种意义上讲,神灵崇拜越具影响力,举办庙会等各种活动的频率就越高,而这些活动中所演的戏曲,一些是为了酬神,一些为了娱乐。作为起始于祭祀的一种酬神仪式,戏曲在山西各地乡野中的形式虽不尽相同,但以敬神为主的相关活动,最终使庙会发展为集祭祀、集贸与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形式。与之相适应,晋南地区逐步形成了分布广泛的戏台舞楼和丰富多彩的戏俗传统。祭祀酬神,就需要固定的演剧活动空间。早期的乡村戏曲活动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宋、金、元时期,山西广大农村陆续出现了三种形制不同的固定演出场所:其一是夯土筑成的露台,其二是亭式有盖顶的舞亭,其三是砖木结构的舞楼。”[1]537现存实物及史料记载大部分在晋南地区,可见晋南地区戏曲的历史悠久与演出活动的繁盛。明清以后,被称为“乐楼”的戏台骤增。其沿袭了宋元时期的基本形制,乐楼坐于神殿的正对面,与正殿均处于庙堂的中轴线。前后台增设隔扇与上下场门,其余三面敞口。台基多高于地面,但高度不等,可供观众三面站位或坐位观看。最大的变化是舞台的前台两侧增加八字音响,或将大缸置于台基下,以增加声音的浑厚与共鸣。 中华书局出版的《临汾市志》记载截至2010年临汾市有水神庙戏台、牛王庙戏台、柏山东岳庙戏台、王曲东岳庙戏台、乔泽庙戏台、四圣宫戏台、后土庙戏台、关帝庙戏台、观音庙戏台、城隍庙戏台、娲皇庙戏台、真武祠戏台、社稷庙戏台、清微观戏台、关帝庙戏台、东岳庙戏台16座,其中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座、市级2座。[2]279。 相较于临汾而言,运城地区的戏剧演出场所也十分繁多,“舞台、戏楼差不多村村皆有,旧时多同庙宇、祠堂建在一起。如现存的河津市樊村镇关帝庙戏楼、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舞厅均为保存完好的古代戏剧演出场所”[3]1053。旧时广阔繁茂的演出场所为戏曲演出提供了活跃的舞台,更为其传播交流提供了便利。清中叶后,也有一些戏曲演出搭建临时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