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眉户音乐发展述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晋南眉户音乐发展述略 清代前中叶,各种民间戏曲形式丰富,有明时期盛传流行的昆腔、花雅之争兴起的多剧种花部,众多从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小戏秧歌等,形态多样、喜闻乐见、广受青睐。晋南眉户,便是从这之中发展而来的一种。 晋南地区,历来文化生态繁荣,各种文献古籍广泛记录着其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此地兴盛了多种艺术形态,被誉为梆子腔发源的“金三角”地区。关于当地眉户小调的音乐,很早就有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京都永魁斋刊行的《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所载的十二首曲调中,[两头忙][银纽丝][醉太平]等都是晋南民歌的主要曲调。”[1]可见,此地民间曲调很早就已相当丰富且成熟,这种曲调词曲皆备,朗朗上口,内容形式兼具,为小戏秧歌等当地民间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晋南眉户剧《焦裕禄》剧照 晋南眉户在登上戏曲舞台之前,人们都更愿称其为“竹马子”。据老艺人们讲,“竹马”就是乡村中农民闹社火时所骑的竹马灯。我国民间历来崇尚民俗社火活动,社火是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集成”,保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传统活动传沿久远,艺术特色浓厚。艺人们骑着竹马灯边走边表演,在跑场中变换队形,寻求花样;抑或在跑场结束后坐定下来,唱上几个单独的当地小调。这其中的曲调就是晋南眉户音乐的滥觞。“据运城市宋玉景(1898-?)老先生所讲,它们为竹马子帮唱时就唱的是[剪剪花][采花]等调调。”[2][剪剪花][银纽丝]等就是晋南眉户最早的单个曲调。 晋南眉户属明清俗曲腔系,其唱腔体制从孕育至成熟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单个曲调即是其孕育的最初时期。在“清光绪年间,陕西富平王敬一编著的《羽衣新谱》中,收录有眉户单曲词与联曲词240余首。”[3]据此猜测,在清代末年,眉户已经由单个曲调过渡至联曲形态。 对于晋南眉户的了解,大多数人都知道它起始于地摊形式,但其应是眉户音乐发展的第二阶段。据姚德利《晋南眉户音乐》中记录“眉户老艺人李清齐、卫芳庭讲‘眉户地摊子演唱有自弹(三弦)自唱的形式;也有一人弹唱,而另一人用四页瓦(四块竹板)击节的形式;还有技艺高超者,不仅自弹自唱,且脚踩杆以木鱼、碰铃击节;再有即是数人操家具(乐器)的演唱形式。’”三弦,一种以三根线而得名的乐器,音色清亮、颗粒感强、富于节奏,更便于携带,常受艺人们的喜爱,也是早期地摊眉户的“发家”乐器。 据1988年出版的《民族音乐概论》记述:“将许多曲牌连缀起来以表现故事内容的说唱音乐,可以说很早就有。宋代的诸宫调就是这类形式。现在尚流行的曲种为河南大调曲子、单弦牌子、四川清音……这些曲种所使用的曲牌有许多是共同的。如[寄生草][马头调][剪剪花]等。此外,他们的乐器多用三弦伴奏,在曲式上结构也有类同性。可见,曲牌类音乐与三弦乐器具有很强的共融性,而三弦也在此类乐种中颇具广泛性与依附性,这些特点与晋南眉户的曲牌体音乐结构、伴奏乐器相洽和。文章中还提到“许多曲牌连缀起来表现故事内容,宋代诸宫调就是这类形式”[4],这种形式的延伸流传即是眉户地摊演唱形式的来源。 地摊时期的眉户音乐迥异于滥觞期单个的曲调音乐。民间地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十八扯”演唱,即将不同的曲牌组合起来填上含义不同的唱词,起初的这种没有固定的“套数”而言,唱词间也无情节的连贯性,但其单个曲调到多个曲调的连贯结串,足以见得眉户音乐的简单脉络与初级程式。无论音乐结构,抑或伴奏乐器,这些演唱形式的转变,已能映衬出眉户音乐的变化发展。几件简单伴奏乐器的融入改变了“眉户”依附于闹火红的附属地位,进而内容渐丰,自成品类,独自成形,上升为一种形式独特的小型民间艺术。这种艺术在当时颇受大众的喜爱,更有喜好者对其曲调形声加以评价和赞赏。在清光绪年间著《羽衣新谱》收集曲词之时,称眉户戏音乐“集幽雅于时调,演歌咏之新声,修短合度,风雅宜人”。 彼时的民间艺术,谈不上是专业的从业者,它们亦贫亦富,富者以自娱而居,贫者为讨生活而做。作为以地摊生存为主的眉户戏显然远离了正统的文化势力,与群众保持着密不可分的人缘联系。在这种大众化的人文环境下,所唱所演的皆为民间故事,主要是劝善弃恶、祭祀求愿等,与人们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其内容通俗、妇孺皆爱,《十八扯》《百戏图》《五更鸟》都是眉户戏地摊初期所唱曲子。经不断丰富,曲牌间的连结性则勾连更紧,故事、情节等内容成为其搭连在一起的串连线,一个完整故事的产生竟促使眉户升华出“清曲剧”这一形式。当地人更亲切地称它为“清唱剧”。 “眉户清曲剧”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已经初具“戏”的模式。它用唱曲来演故事,曲中无道白,唱腔连贯且一泻千里,宣泄不止,酣畅淋漓,这种形式人们更愿叫它“念曲子”。“剧”这一概念一旦产生,笛子、板胡、马锣、铙钹等与之相适的传统乐器也随之而入。地摊期简单的伴奏乐器难以满足“剧”的需要,而多种乐器构成的“有调亦有锣”,使“眉户清曲剧”形成了与单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