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秧歌的起源与沿革
摘 要:东北秧歌的兴起源于满汉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汇的文化格局,它既是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特色代表之一,也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东北秧歌的起源进行梳理,探寻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更新,以期寻找有益的启迪,促进东北秧歌的发展。研究表明:东北秧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蕴含多元化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体现了民族特征的审美文化,兼备特色传统体育文化和健身娱乐功能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传承与革新。
关键词:东北秧歌 起源 民族传统体育 沿革
1 东北秧歌发展的历史渊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歌舞形式。东北秧歌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舞形式。秧歌最早出现于宋代,杨宾于《柳边纪略》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正月十五),好事者辄扮秧歌”,说明他在当时已经见过秧歌表演[1]。清代吴锡麟所著《新年杂咏抄》认为是由南宋灯宵之《村田乐》演变而来,这和宋朝项朝荔的《秧歌诗序》中所载相同。它是田间劳作、祈福祭司及满汉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秧歌在后来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各民族民间歌舞及娱乐形式,又融匯民间武术、杂技和戏曲的技艺与形式,逐渐由平常的演唱形式发展成为民间歌舞[2]。东北秧歌主要流传于东北三省,其产生原因与关内移民东北有着密切关系,据史书及相关文献资料记载,从各个朝代都有中原汉人移居东北的现象存在,东北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有不计其数未被开垦的土地,关内中原地带由于战争、灾荒和地少等原因使当地的贫民大批地来到这里开荒种地[3]。尤其清朝迁都至北京后,大量旗人也迁至北京及周边,在顺治十年和康熙初年时为充实东北与加强东北边防制定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鼓励向东北移民,由此山东、河南等地的大量移民迁入东北,也将各地的民间歌舞等娱乐形式带入东北。在当时东北民间,为使各民族之间在历史、文化、民俗和民生等方面和谐共融,互助互通,允许满汉各族之间通婚及杂居在一处,以此解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差异性问题,促进了东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汇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形成了具有东北人独特人格特征和中原民间艺术文化的东北大秧歌。
现今每逢春节期间,在辽宁省西丰县农村还可以看到“克力吐”即头跷,手持长鞭指挥表演队伍,队伍根据其鞭声变换队形,并能够在队伍中任意穿行,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与流传于东北民间的传说有关。相传忽必烈称帝后,把老百姓50户编为一队,派一元兵看管,元兵为寻欢作乐,常把百姓集合起来指挥唱歌跳舞,随着后来的发展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4]。在蒙语“鄂尔克吐”意为权利者与指挥者意思相似,与“克力吐”发音相似,但东北秧歌是否起源于元代,暂无详细史料记载,有待进一步研究。
2 东北秧歌的发展特征
东北秧歌流传至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在表演风格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演变,东北地区曾经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如契丹、高丽、蒙古、满族等,其中满族与汉族之间的舞蹈融合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5]。
广义的“秧歌”也泛指“闹红灯、社火”中的各种民间舞蹈,如秧歌、高跷、旱船、竹马以及花灯、花鼓等;狭义的秧歌则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地秧歌是指表演者手拿扇子,绢花和所扮演的人物所持的道具等有一定表演形式的民间舞蹈,高跷秧歌则指上高跷表演的舞蹈形式[6]。高跷长度约为一尺六至三尺之间,现今普遍以矮跷为主,只有在辽宁的部分地区还有三尺高跷的表演,主要以走秧歌步和队型为主,有时技艺高超的表演者也会加入一些跳跃翻滚等表演,通常在两组秧歌队相逢的“对舞”时出现,每队派出一名表演者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以获得围观群众更热烈的喝彩声为胜。
东北秧歌表演形式幽默诙谐,风格独特,刚柔并济直接反映出东北人民热情洒脱、豪爽泼辣的鲜明个性,辽阔的黑土地赋予了它纯朴豪放的风情,将东北人民热情淳朴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的鼓点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而哏、浪、稳、俏、颤的韵律,则呈现出东北秧歌鲜明的特色,尤其以扭得欢、扭得快,扭的俏为最好[7]。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采用粉、绿、红、蓝等浓烈色彩,大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服装和道具上即可辨别角色。有人们耳闻能详的西游记、白蛇传和经典剧目的人物,有民间的媒婆,老汉等伴着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翩翩起舞。在东北秧歌中最受人们青睐的当属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等表演,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超,造型优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6]。
今天的东北农村,东北大秧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健身强体的锻炼方式,民众相聚一处扭起秧歌,兴高采烈,尽情娱乐。春节期间有的村落还自发组织秧歌演出队,走村下屯进行表演,欢庆佳节,节日气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