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成都市某南朝石刻调查简报
20世纪90年代6月26日,在成都商业区16号院的气管道建设中,4座石雕像被发现,距地表2米,立即被送往成都博物馆。考古队派员前往调查,发现还有造像压在土中,便组织试掘。在东西向沟槽中段进行扩方,又出土部分造像。由于施工现场的限制只做到第六层,第六层以下未试掘。此次共获得造像9尊,是近年成都南朝佛教石造像的又一重要发现。
一 植物织物瓦、泥质灰陶
第一层黑色土,疏松,是院中绿化用土。
第二层灰黑色土,内夹一些近现代的瓦砾砖块。
第三层灰色土,较粘,土中含小饼足青瓷钵及残片,多为青羊宫窑的产品。
第四层黄褐色土,包含物有少许陶片与瓦当。陶片为泥质灰陶,饰网状菱形纹(图一:1)。瓦当有云气纹(图一:2)和植物花草纹(图一:3、4、5),多为成都地区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类型。另外,第四层下有一灰坑,开口在第五层,打破第五层,灰坑东西宽1.4、深0.44、距地表约2米。灰坑中土色灰褐色,夹少许绳纹筒瓦的残片,时代当与第四层所出的植物花草纹瓦当一致。同时,在第四层下第五层上出现石刻造像,散乱于土中,不像窖藏。
第五层黄色土,含少许沙土,未发现包含物。
第六层深黄色土,亦含少许沙土,包含物有陶钵,泥质灰陶,圆唇,敛口,实足,为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四川地区墓葬中常见之物。
二 佛与寺院的遗迹
90CST⑤:1红砂石造像,仅存下部(图二、一〇)。造像残高15.3、基座宽30.5厘米。从造像残存部分看,下部为两层长方形平台,其上并列二圆形覆瓣莲台座,上各残存赤足一双,尚可见向外飘起的衣裳下裾。覆瓣莲座前中部有一瓶形物。两侧各有二跪坐状供养人,着紧身衣,手捧钵,面向瓶形物。覆瓣莲座左右各残存一莲枝,上生莲座,疑其上可能原站立有菩萨。莲花外侧各有一地神,右手置于胸前伏地,头略上抬,做匍匐状,其背上各立一像,残甚,疑为力士。左侧地神面部残,左手上举,托着立像的左足。造像石两侧面各浮雕一天王,残,双手握一金刚杵。造像石上还残留有朱红色彩绘痕迹。据现存造像部分观之,原造像石为二立像及菩萨、力士等组合。衣纹等线条雕刻较硬。
90CST⑤:2红砂石造像,背光上部残(图三、一一)。造像残高14.6、宽14.5厘米。正面雕一坐佛二菩萨。主尊结跏趺坐于一长方形平台上,头部、面部略残,但尚可见磨光馒头状肉髻,大耳下垂。身着褒衣博带袈裟,右衣襟甩搭于左肘上,袈裟下摆垂于平台前,衣裾似为三层向外撇扬,褶纹较密。主尊内着僧祇支,胸前束带,无结。右手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外,施无畏印。左手屈于胸侧,掌心亦向外,四指上曲于掌心,拇指向下,呈半握拳状。头后饰有圆形素面头光。头光左右侧各雕一小龛,因上部残,龛内所雕内容不辨。主尊左右各立一菩萨,戴圆形花蔓高冠,冠两侧有宝缯下垂及肩,着宽袖衣衫,衣裾外撇,双手持拂尘,赤足立于平台上。佛与菩萨后为一莲瓣背光,上部残,略向前倾。另外,造像背光与菩萨身上还残存朱红色彩绘,佛的颈部与右侧菩萨面部残留有贴金痕迹。
90CST⑤:3青石造像,左侧与上端残(图四、一二)。残高31.4、基座宽18.2厘米。主尊残高15.1厘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磨光肉髻微残,双耳下垂。脸丰腴而略长,修眉细目,嘴角绽现微笑。身着褒衣博带袈裟,右衣襟甩搭于左肘上,袈裟紧贴腿部,衣裾垂于台座前,衣裾二层,向外撇扬,褶纹较密。露右脚。右手举于胸前,掌心向外,小指与无名指下屈。余三指向上伸直。左手屈于胸前,掌心亦向外,中指、无名指、小指向上屈向掌心,拇指与食指向下伸直。佛有圆形头光,头光中部为一周莲瓣纹。主尊右侧靠后雕一菩萨立于覆瓣莲圆形座上,有圆形头光,双手交于胸前,似持有物。主尊左侧仅存莲座,其余部分残,原也应有一菩萨立像。二菩萨像前,须弥台座两侧各有一圆雕狮子,大鼻、宽唇、长毛发似绳,昂首伏坐,正面仅露出一爪,左边狮子面部残。坐佛与菩萨背后为一大莲瓣背光,背光上部稍向前倾,上部雕出三个飞天,飞天之间雕两朵莲花。造像石背面无纹饰。此造像原为一佛二菩萨。佛的手上残留有贴金痕迹,衣衫与须弥座、造像石背光上残留朱红色彩绘的痕迹。
90CST⑤:4青石质造像,上部残(图五、一三)。残高25.3、底座宽18.2厘米。正面雕一佛二菩萨,主尊高14.5厘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磨光馒头状肉髻,双耳下垂,脸丰腴而略长,修眉细目,嘴角绽现微笑。身着褒衣博带袈裟,右衣襟甩搭于左肘上。袈裟衣裾下垂于须弥座前,衣裾呈三层且略向外撇扬,褶纹较密。内着僧祇支,胸前束一带,打结。右手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外,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外,拇指向下,余四指上屈,呈半握拳状。圆形头光上部微残,中部有一周莲瓣花纹,外侧存三尊化佛。佛左右侧各雕一菩萨,赤足立于圆形台座上。菩萨头戴莲瓣纹三叶宝冠,宝冠两侧宝缯下垂及肩,肩披帛,帛带于腹前十字相交,相交处饰珠。佛与菩萨后面之大背光上部残。造像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