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木叶” 林庚
说木叶说木叶
解题:说“木叶”“说……”适合文体是:→议论文如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说“安”》“木叶”:文章论题《说“木叶”》属于文艺评论,那么,林庚又由“木叶”这一现象发现了什么文艺上的规律呢?“说木叶”: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秋知人论世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早年曾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晚年与吴祖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文人风骨
识词释义袅袅灼灼涔阳窸窣褒寒砧言筌(niǎo)(zhuó)(cén)(xī sū)照浦亭皋万应锭迢远(tiáo)(pǔ)(gāo)(dìng)(bāo)(zhēn)(quán)
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 (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1.课文第一自然段,列举了屈原、谢庄等四人的诗句,有何作用?内容:为了说明从屈原起“木叶”就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令人信服;结构:为下文的分析张本(铺垫)。
1. 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浏览课文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
引用的诗句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引用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1. 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浏览课文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2. 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3. 为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又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树叶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浓密繁华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木叶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王褒《渡河北》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疏朗绵密
“树”和“叶”都给人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湿润的饱满的形象,有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而这种正是“树叶”所包含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了语句凝炼的缘故,诗中常用“树”和“叶”代替“树叶”。
《说文解字》记载:“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 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树,生植之总名。”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尌”是“樹”的本字。尌,(木,小树)(豆,盛器)(又,抓、手持),表示手持木苗栽种在盆子里。金文图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屮”(草)。当“尌”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图片再加“木”图片另造“樹”代替,强调种植对象为木本植物。
后来,人们 渐渐地把种植的对象“木”直接称为“树”。事实上,这种变化在先秦已经开始,但即使是在战国 后期,“树”字绝大多数还是被作为动词使用的。 如,《诗经》中所有的“树”均为动词;《孟子》中树”字7处,均为动词;《论语》中“树”字2处,为动词;《左传》中“树”13处为动词,4处为名词。由此可知,人们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并不是因为 诗意性的偏爱,而是“树叶”的确是后起的语汇, 不符合当时的用语习惯。
4.第4自然段,“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5.第4自然段,说明了“木”的第一特征是什么?用了哪两个诗人的诗句加以说明?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6.在第5自然段找出,为何“木”会有其第一艺术特征?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