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导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魏征去世,唐太宗废朝五日以示哀悼,又亲制碑文。那么,大家知道魏征究竟是怎样为人君做镜的吗? 谏太宗十思疏魏 征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疏”这种文体的特点,学习比喻的论证方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道理。 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六易其主,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名言。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常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写作背景魏征还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魏征还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等。今存《魏郑公文集》《魏郑公诗集》。 写作背景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初期随着功业日隆,太宗日渐骄纵奢靡,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深以为忧,在贞观十一年(637)3月至7月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后来本文即为第二疏,魏徵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表示将从谏改过。结果 解题 谏 :谏言,进谏。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谏太宗十思疏 文体知识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注意区分: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奏议类文体:奏议,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文章辨体序说》: “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hé;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发展到后来,文章体类愈加丰富,有几十种之多。 听朗读、正字音、划节奏、试翻译研读第一段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要求,追求。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长(zhǎng):生长。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根本:古义是树根。 今义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流:泉流,名词。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浚(jùn):疏通。其:代词。德义:恩德,恩义。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思考一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连用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研读第一段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望、求、思:“指望”。厚:丰厚。理:治理得好。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况:何况。于:介词,对。明哲:明智,有才能的人。参考译文: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赏析本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表达方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