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经济思想学派
儒家关于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说、理论、观点。其
内容涉及生产、分工、分配、消费、贸易、流通、财政税赋、土地等众多经济环节;其核心
是义利问题。儒家经济思想自始至终都是随着义利之辨而展开的。总的来看,儒家经济思想
受其伦理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儒家经济思想产生和成形于先秦,源远流长。孔子创其源,垂其统。孔子以后,各代
儒家代表人物踵事生华,充实发展,然多折衷于孔子,且热衷于义利之辨。儒家经济思想相
当丰富。孔孟虽有“罕言利”(《论语·子罕》)、“王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之说,但
不等于儒家完全否定利(经济利益)。相反,利一直是儒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儒家认
为,“利”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利”和如何获得“利”。儒家关于
“利”的观点,通过义利之辨的形式表现出来。
先秦儒家经济思想 孔子承认人们求利思想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但他反对“放于利而行”,
主张见利思义。孔子在政治上提倡“德治,表现在经济思想方面就是爱民、惠民、利民
和富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是儒家经济思想的现实追求和最高表现。
反对人民穷困和拒斥社会无道是贯穿在儒家经济社会思想中的两条平行主线。孔子说:“邦
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又引尧帝的话说:“四
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
孔子死后,孟、荀对孔子经济思想有所发展。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并称,改造为仁义并称,
且更伸张义,提出仁政说,更激进地重民利。《中庸》说:“来百工则财用足。”孟子则说: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孟子·尽心上》)此即强调“利用厚生。在孟子说的“君
子五教中,就有有达财者”(同上)一教。孟子还提出制民之恒产,认为对于民众而
言,无恒产要有恒心几乎不可能。在分工的问题上,孟子认为“通功易事”(《孟子·滕文公
下》)是势所必然,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没有哪一个能自给自足,“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孟子·滕文公上》)。他意识到,交换价格是由“物之不齐”决定的。夫物之不齐,物之
情也”(同上),如果在价格上强求比同齐一,是要搅乱天下交易的。在交易的内部,他反对
垄断独占,主张自然的交易,要求“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孟子·公
孙丑上》)。孟子可能吸收了墨子观点,同样阐述“劳心”“劳力”的分工是合理的。孟子提
出过“井田制”问题(见井田说、分田制禄说)。井田到底如何,实已难征,孟子的井田理
想后来也未曾实现,不过其“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的土地解决方法,道
出了整个古代经济的核心所在。
荀子在经济思想上,继承孔孟,不过在理论形式上不同,而且也有发展。荀子追求能王
兼霸,隆礼重法。在生产问题上,他提出了重农论,这是儒家阵营中首次出现的重农论。财
政观上,他提出了重要的开源节流说,这比《礼记·王制》中“量入为出”的财政思想深入
了一层。在对自然的主宰意志上,他比孔孟突出,认为天人相分,人类能知能识,能分能群,
能制天命而用之,主张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荀子的性恶论,认可人的自然欲望,但由
于其义利两有论缺乏更深刻的哲学支撑,因而不免有走向法家专制和归返儒家两种可能。
除以上早期儒家经济思想外,据《礼记·礼运》记载,孔子志在“大同”。大同社会是
天下为公,而现实的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大同思想是儒家经济思想的最高理想。
汉至清末的儒家经济思想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为董仲舒,其经济思想不出孔孟范围。不
过董仲舒的政治、经济思想是比较进步的。他提出一些适应他那个时代的观点,包括限民名
田,缓和兼并土地之风(见限田说),反对盐铁官营等进步观点。他进一步强调义利的对立
关系,提倡明道正谊不计功利,但同时强调要“为天下兴利”(《春秋繁露·考功名》)。
汉以后的宋明时期,随着哲学思维的进展,儒家经济思想的主题围绕着义利之辨而展开。
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学第一要义。”(《与延平李先生书》)正统儒家认为义是利的活
动的内在基础,是求利手段的正当性、合理性标准。儒家始终认为义利构成人的生活本质的
两极,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本质矛盾。从经济立场看,义利问题主要讨论的就是取利之道
问题,从儒家哲学看,义利有更丰富的内容。儒家历来强调道义高于功利。宋明理学家面对
义利在人生、社会上的冲突表现,更重视强调以天下之公义来制约损害天下公义的私利。张
载说:“义公天下之私。”(《正蒙·大易》)他讲的公主要指公心。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