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讲学稿-教师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再别康桥》讲学稿 教师版 再别康桥 讲学稿(语09Q 0002b) 课型:新课 执笔人:段连成 审查: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 1、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 ?? 2、体会此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 3、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思想内容。 预习 导学: 1、作者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徐志摩的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1921年春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两年的英式教育给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歌、散文以及艺术观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的影响,注意意境创作和音律和谐。1922年10月回国,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艺术才华和谐统一,形成了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2、新月派和象征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主张“理性节制情感”。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中坐具代表性的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象征派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新诗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源于十九世纪末发过星期的象征主义。强调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段来传达诗人内心的微妙感受。代表人物有李金发、戴望舒等人。 3、《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4、过反复朗读、体会,你觉得此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那么读起来语气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确:依依惜别的深情;舒缓、轻柔、低沉。 学习 研讨 1、导入新课 自古写离别之作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这些都是古人对离别的理解,那些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2、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和诗中所营造的意境美。 3、问题探究 (1)本文在意象选择上独具特色,如彩云、青荇等。讨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明确:再次回到康桥,诗人眼中会有高楼大厦,会有车水马龙,更会有告别送行的故 ,但作者借以寄情的对象却是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清新感,避开了尘俗之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为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看是在水中荡漾,实则在作者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它意象的选择效果亦佳。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情感通过恰当的意向选择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释放。 (2)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明确:这几行诗是诗歌的高潮所在。 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思路急转,有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去而沉默不语。离别情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为“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也有类似效果。 (3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