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了翁理学思想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
魏志翁(1178-1237),名叫华福,出生于鹤山。他的头衔是文静。出生于四川浦江(今四川浦江县)。南宋末年,著名的理学家、儒家学者、教育家、书法、教育家。关于魏了翁的理学思想和理学史地位,哲学界和史学界颇多关注,但很少有从文学的角度研究魏了翁的。魏了翁现存诗八百余首,词一百八十余阕,另有题跋、书奏类文若干。他的文学活动在他的时代,尤其是在蜀中,影响力相当大。本文拟对魏氏的文学思想略作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 理义本色与文本知识
文道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十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自先秦以迄唐代,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到了宋代,情况更为复杂,不仅有文学家的文道理论,随着理学的兴起,还产生了理学家的文道理论。宋代理学家文道观的共同倾向是重道轻文,其差别仅在于程度的不同。魏了翁的文道观继承了理学前辈的传统,又有自身的理解和发挥。
少年时期的魏了翁,喜欢记览词章,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华,《宋史·魏了翁传》记载,他十五岁时作《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卷四三七)12965深得长辈称赞。他亦自陈少年时“往往能以诵说词章悦人耳目。”(卷三二《上建康留守叶侍郎适》)277年岁稍长,接触朱子学说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他记述了这个过程:“某少时只喜记问词章,所以无书不记。甲子、乙丑年间,与辅汉卿、李公晦邂逅于都城,即招二公,时时同看朱子诸书。只数月间,便觉记览词章者皆不足以为学。于是取六经语孟,字字读过,胸次愈觉开豁。”(卷三五《答朱择善》)307这段夫子自道表明,魏了翁自接触朱熹学说后,对记览词章的文学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说明,他的文道观主要来自于朱熹的影响。
朱熹的文道观非常复杂,他在不同场合所说的“文”与“道”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层面1,魏了翁虽然受到朱熹学说的影响,但并未完全接受朱熹的文道观,他的“文”、“道”范畴与朱熹的“文”、“道”范畴并不对应。他在《和蒋成甫见贻生日韵二首》诗中云:“理义本心如曒日,词章末技谩流萤。”(卷一一)120可见他认为的“道”,就是指理学家们非常看重的“理义本心”。所谓“理义”,就是“义理”,《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中这两个概念所指相同,它是宋代理学中“理”的表现形态之一,“指社会的道德原则”,所谓“本心”,是心学的重要观念,指“先验的道德意识”2。“理义本心”,合起来就是指人生而俱有的“道德意识”和外在的社会加于的“道德原则”,即指人的道德涵养。他认为的“文”,就是“词章末技”。在魏了翁眼里,理义本心犹如明亮的太阳,词章小技不过是点点流萤,“萤火焉能比月轮?”何况曒日!其重道轻文的文道观在这两句诗里昭示无遗。
首先,魏了翁把道看作文的根本。他把胸怀理义本心的人称之为“有本者”,反之,则为“无本者”。他对有本者之文与无本者之文的评价截然不同。他高度评价坐忘居士的诗“婉而不媚,达而不肆,心气和平而无寒苦浅涩之态,其为他文,率典实据正。呜呼!是所谓有本者儒如是,而岂后世末学小技哗众取宠者之云乎?”(卷五一《坐忘居士房公文集序》)437他认为坐忘居士的诗之所以能做到“心气和平”、“典实据正”,就因为他是有本者,这是只会文词的末学小技难以企及的。因此,他强调“本”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本,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但当护根本,岁晚搴幽香。”(卷一《题蔡氏丛桂堂》)56有根本才会有幽香,正如有理义本心,才会有好的文词。所以他说:“辞虽末技,然根于性,命于气,发于情,止于道,非无本者能之。”(卷五五《杨少逸不欺集序》)469为什么魏氏如此看重“本”呢?这与他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有关。魏了翁的文学价值观根源于传统儒家。《诗大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卷一)10魏了翁认为唯有创作主体是“有本者”,才能担当起诗的这一教化作用,他因此说:“诗乎诗乎,可以观德,可以论世,而无本者能之乎?”(卷五四《陈正献公诗集序》)457
因为对理义本心的重视,他认为为学的首要功夫就是要讲明义理,然后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来。如果一味追求文词,则会本末倒置,反而事与愿违。“理明义精,则肆笔脱口之余,文从字顺,不烦绳削而合。彼月锻季炼于词章而不知进焉者,特秋虫之吟、朝菌之媚尔。”(卷六二《跋康节诗》)511理义乃为文之根本,徒用力于词章者,其文学的生命力犹如秋虫与朝菌,必定不能长久。
在理学家看来,先验的道德意识要备加呵护才不会丧失,后天的道德原则要努力修习才能坚持。因此,要保持“理义本心”,道德修养至关重要。魏了翁因此特别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友人张伯酉以自己所选编的《续诗选》示了翁,了翁回复一札,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说:“是书之作,当以铨品人物为上,而语言之工者次之。”(卷三三《答名山张监茶》)283即他认为选诗的标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