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作曲家与歌手研究综述
【摘要】在以研究成果类型分类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作曲家和歌手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当前针对该时期流行歌曲人物研究总体呈现:研究对象相对集中;研究视角众多,但音乐学色彩不强的特点。进而管窥对于该时期整体流行音乐的研究,仍有很多“是什么”的问题留待音乐专业的学者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20世纪 二三十年代 华语流行歌曲 作曲家 歌手
华语流行音乐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该时期流行音乐发展史全面、深入地研究,是流行音乐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夯实的基石。而对于音乐史研究而言,最重要的两个研究内容就是人物和作品。回看诞生初期的华语流行音乐,虽然参与人数较多,但现有研究成果就数量而言,却主要集中在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周璇四人身上。本文所提到的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笔者主要从中国知网通过关键词搜索获取。
一、对黎锦晖华语流行歌曲的研究
作为华语流行歌曲的创始者,对黎锦晖的研究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但从笔者整理到的研究数量和内容而言,成果虽然杂多,仍存在不少缺失。
(一)黎锦晖研究相关专著
目前笔者整理出有的,关于黎锦晖的研究专著共有10本。分别是:孙继南的《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1994年版)与《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黎遂的《民国风华——我的父亲黎锦晖》(团结出版社,2011年版);唐弦《黎锦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张永久的《民国三大文妖张竞生、刘海粟、黎錦晖》(东方出版社,2010年10月版);汪毓和老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版P134-143);黎泽荣的《黎锦晖和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梁惠方的《黎锦晖流行歌曲集(上、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Andreas steen著,王维江,吕澎译的《在娱乐与革命之间:留声机、唱片和上海音乐工业初期(1878—1937)》(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从以上著作中不难发现,首先,不仅仅是华语流行音乐,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乐坛而言,黎锦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一众研究成果当中,孙继南先生可以说是目前针对黎锦晖人物研究的权威,他的著作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了黎锦晖的音乐人生,更重要的是为黎锦晖更为全面丰富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具有线索意义的材料和思路。其次,在黎锦晖华语流行歌曲研究方面,只出版了一套(两本)歌集,虽然汪毓和先生和孙继南先生在其著作中都对黎锦晖的歌曲创作进行了一定体量的分析。但有关黎锦晖华语流行歌曲研究的专著目前还没有出现。
(二)黎锦晖研究相关学位论文
博士论文方面,目前还没有发现针对黎锦晖的专题研究,更不用说针对其流行歌曲的研究。在搜集到的论文中,只有徐美辉在其博士论文《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中,把黎锦晖先生作为20世纪湖南音乐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对其生平和音乐创作进行了概述。
相比于博士层面对黎锦晖专题研究的缺乏,硕士学位论文中有关黎锦晖的研究相对较多,笔者共搜集到22篇,分别是:茅迪的《黎锦晖“时代曲”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袁卓的《申报的的黎派音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7);周康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成因研究——以黎派音乐为代表》(华东师范大学,2011);罗霄笑的《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萌芽——黎锦晖对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尝试与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赵琴的《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黎锦晖“黄色歌曲”分析》(湘潭大学,2012);袁艳娟的《黎锦晖美的歌曲研究》(温州大学,2016);罗丁的《黎锦晖之音乐创作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3);杨姝的《音乐与文学的共在——黎锦晖艺术创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3);谭群的《永恒的魅力——黎锦晖笔下的童话世界》(湖南师范大学,2011);肖阳的《从小朋友周刊看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创作》(上海音乐学院,2008);潘礼静的《黎锦晖流行歌曲歌词的平民化追求》(西南师范大学,2016)王倩的《黎锦晖儿童歌曲剧麻雀与小孩与小小画家的差异性比较》(山东师范大学,2006);李丹的《从申报北洋画报管窥黎锦晖的歌舞演艺活动》(湖南师范大学,2012);林萍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在职);徐雅静的《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与“五四”精神》(南京师范大学,2012);奚文的《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探究当前校园歌舞的新发展》(山东师范大学,2014);张赞的《黎锦晖音乐教育与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刘博的《黎锦晖儿童歌曲剧美学研究》(天津音乐学院。2007);卢莉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当代的接收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2);初宇的《黎锦晖儿童歌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