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pdfVIP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省苏北四市 2023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卷面分值: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审美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有德之 人追求“ 尚中致和” ,在将内在的“仁 ”与外在的“礼 ”相统一的过程中求取君 子之道。《中庸》有言,“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道家 认为,有道之人崇尚“ 守中”“环中 ” ,达到“游心于德之和 ”的境界。汉代则 以“温柔敦厚 ”为中和审美的重要标尺。六朝是中国美学自觉的重要时期, 中和观念逐渐扩展至人物品评、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重 视“天人合一 ”。在此观念影响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与自然山水达到 和谐状态,出现了诸多具有中和审美意蕴的理念。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 主张“迁想妙得 ”“物我合一 ” ;音乐领域嵇康将自我、自然与琴声融合为一, 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鸟高飞、骏马奔驰等自然景象来描绘琴声。中 和审美于隋唐时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 衷两端 ”的中和之美。魏征针对“江左清绮,河朔贞刚 ”的不同文风,主张这 两种文风应“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 ,最终实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到 了宋元时期,“温柔敦厚 ”的中和审美观念尤其得到重视。北宋诗人赵湘认 为文章创作应“温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淫,刺而不怒 ”。 “ 中和”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逐渐深化为“温婉合度、中正 平和”的审美心理。在书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主张书法应将阳刚 与柔美相结合,肯定南朝陈叔怀的书法“字虽妩媚,而中藏劲气 ” ,同时批 评唐代诗人戎昱的书法“筋骨太刚,殊乏婉媚 ”。 (摘编自《中华审美文化的“ 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和之美的哲学价值构成,涵盖了先秦的尚“ 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 先秦的尚“和 ”思想,它以“ 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以“和 ”为辩证法的合理 内核,在一种动态平衡的“ 中和”状态中调控和指导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实 践和艺术创造。 “ 中”是中和之美的方法论原则,即“执两用中 ”。“ 中”是指一种持中不偏、 均衡统一的正确的势态。中西古代美学都讲“和谐 ” ,但二者确立的审美法 则是不同的。西方是“ 寓多于一” ,强调多样统一;中国古代是“执两用中 ” , 强调的不是“多”而是“两 ” ,即两种不同的审美要素,它们是相反的、对立 的,是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执两用中 ”是指在事物的两端、两极、 两面之间求“ 中” ,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 平衡、和谐有序。以尚“ 中”思想为出发点,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怎样去获得 “ 中”的一整套思想原则或方法论原则一-中庸。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执两用中 ”是思想法则,也是方法论法则。它的主 要内容和特征,是以对“ 中”的选取、追求为目标的,“ 中”是对立因素或对 立面之间的正确之点、最佳之点,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就好比秤砣 在秤杆上移动。 “和 ”是中和之美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 ”作为古代和谐观哲学基础的核 心构成,在先秦思想家的观念中,是指一种和谐的最佳状态。孔子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的“和而不同 ”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各种复 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的哲学理论。它首先承认事物的复杂构成、多 样统一,无“不同 ”就不会有“和谐 ”。“和 ”与“不同 ”乃是矛盾统一。这说明孔 子对和谐的认识,是一种矛盾的和谐观与动态和谐观。“和 ”是人际关系, 也是“君子 ”人格。从“和实生物 ”角度看,“和 ”是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 持久而不易互解的内在根据。不难看出,孔子言“和 ” ,始终未离开主体的 目的性,特别是政治目的。这样的“和 ”是一种建立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上的 哲学,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哲学化了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而非纯粹哲学。 中和理论,简言之就是和谐适中,它始终强调的是事物对立面双方保持一 种最佳关系状态,以此去评价社会人事,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 去思考审美问题。“ 中”突出的是人对“正确 ”的崇尚,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和 ”突出的是人在处理人生现实和艺术问题时的辩证态度。中和原则的实 质就在于保证每一种具体的和谐关系的正确性与最佳性。它始终以人为中 心,基于对人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摘编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档评论(0)

聚好信息咨询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公司能够提供如下服务:办公文档整理、试卷、文档转换。

认证主体鹤壁市淇滨区聚好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0611MA40H8BL0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