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可曾引发你的思考?可曾被诗句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那么,你曾经想到的,可以用蜡烛来形容的人,包括谁?我想,这些问题,在懵懂时期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闻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 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
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后期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读准字音
吐出(tǔ) 烧沸(fèi)
捣破(dǎo) 脂膏(hī 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ún)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3诵读指导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场不误,不误! 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红烛啊!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既制了,便烧着!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烧吧!烧吧!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破世人的梦,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烧沸世人的血── “血”字拉长音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语气坚定而有力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思考1】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思考3】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思考4】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明确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思考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 第8、9两节的呼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复习校赛得奖.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复习【全国一等奖】.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一等奖.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市赛获奖.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微课.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精品获奖.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获奖作品.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说课一等奖.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酸和碱的中和反应.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市一等奖).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