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麦哲伦近海m1-1,m.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太平洋麦哲伦近海m1-1,m 大铁锰结壳是由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的、低结晶程度的多组分组成的。它们主要是水成成因,即由来自近底层海水中的含水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无机胶体颗粒缓慢沉淀而成。铁锰结壳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海山区。 19世纪70年代,“挑战者”号考察船在远航时就发现了铁锰结壳和深海铁锰结核。20世纪60和70年代,调查和研究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铁锰结核上。直到80年代,由于铁锰结壳潜在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开始对结壳的形态、地球化学和物理特征等展开较广泛的研究。美、英、德、法、韩、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国相继开展了铁锰结壳的调查与研究,其调查研究海区包括夏威夷群岛、约翰斯顿岛、中太平洋海山、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马绍尔群岛、南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莱恩群岛及库克岛等(图1)。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我国对铁锰结壳的调查、研究工作起步较晚。1987年,“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在执行HY-87-1航次锰结核调查任务的同时首次获取了数百公斤铁锰结壳样品,但当时并未开展深入研究。对铁锰结壳调查直到“九五”后期才开始。1997年以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大洋一号”和“海洋四号”两艘科学考察船除了对固定的多金属结核矿区进行调查外,还对中、西太平洋海山铁锰结壳的赋存区进行了多次勘察,并对结壳的物质组成、物质来源、地球化学环境、生长环境、赋存地形地貌、金属品位及丰度、有关物理参数性能、水文气象等作了初步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有效资料与数据。本文利用来自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的结壳样品,结合前人的资料和数据(包括国外资料)对其生物地层学特征、生长年代及生长环境进行了探讨。 1 垂直剖面上的矿物理性 共选取2个站位的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超微化石分析,2个站位的分析结果分述如下。 M1-1样品(图2):坐标位置为150.286 1 °E,17.444 2 °N,水深2 600 m。砾状结壳,呈椭球状,表层颜色褐黑色,大小约为195 mm×115 mm×100 mm,上表面呈凹凸状,光滑,下表面具众多小麻点和蜂窝状小眼,深3~8 mm,结壳垂直剖面上可明显分为4层(包括核部)。核心部(基底)偏离中心贴近表层。该层的矿物质呈块状构造,非矿物组分含量高,主要为碳酸盐-磷酸盐物质。 第Ⅰ层:总体看,结构杂乱,厚3~40 mm不等,该层内夹杂少量脉石矿物,矿物质表现出孔隙度大且又被粘土质所充填。第Ⅱ层:矿物质呈浅蓝色金属光泽、块状构造、致密,厚度2~25 mm。第Ⅲ层:为外表层,厚1~4 mm,矿物质呈黑色致密,与第Ⅱ层间呈逐渐接触。在结壳第Ⅰ层内发现的微体化石有孔虫有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sp.及Ammoniasp.等。同时还发现鱼牙4颗,翼足类化石一个。该结壳内发现的微体化石数量不多。 M2-1样品(图3):坐标位置为152.258 3 °E,17.202 2 °N,水深2 700 m。砾状结壳,呈椭球状,长轴长165 mm,短轴长122 mm。结壳表面颜色呈黑褐色,较光滑,起伏小。触底面略显凹凸,稍粗糙。结壳由内向外同样被分为4层(包括基底层),各分层的结构特征与M1-1样品近似,该结壳矿物之间的空隙被粘土质充填,第Ⅰ层内发现有孔虫化石Ammonia annectens。 2 在壳体样品中,超微化石 2.1 偏光显微镜观察 取样时,先用小刀除去结壳各采样部位表面,以避免污染。然后在新鲜表面刮取样品粉末。再将样品粉末放在一载物片上,加蒸馏水后涂均匀,干燥后用中性树胶和盖玻片制成观察片。用德国Zaiss偏光显微镜在放大1 000倍下观察和鉴定。并对一些具重要地层年代意义的化石和少部分常见化石在偏光显微镜下进行了照相。分析M1-1结壳样品化石薄片26片,M2-1结壳样品化石薄片46片,共计72片。 2.2 钙矿的年龄值 对新生代以来的钙质超微化石事件多数以目前国际上通用的Berggren等给出的钙质超微化石事件的年龄值为标准。化石分带方案采用Martini新生代以来的钙质超微化石分带。少数数据则综合Perch-Nielsen和Su的结果。本次识别或讨论中引用的各个化石事件及其与化石带和绝对年龄的关系列于表1中。 2.3 通过地壳生物层分析 (1) 、层和flusbachia 在M1-1结壳3层少部分样品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图2,表2)。从化石的面貌来看,这是一个从中新世到更新世的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组合。下面从结壳的外层向内介绍各个层位的分析结果。 Ⅲ层样品中化石丰度低,发现了数枚H.carteri和C.leptoporus。这2个种从中新世到现代海洋中都存在,因此对该层的年龄无法再做更精细的推测。 Ⅱ层样品中也是化石丰度低但类别稍比Ⅲ层多。除了H.cart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