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禛》本非周所作
《周公》是《诗经》的一首诗。据说诗人是周公的作品。近世学者否定这种说法,认为它本是一首禽言诗,与周公没有关系,因为记载周公作《鸱鸮》的《尚书·金縢》是伪作,未可信据。但是,新近清华简《金縢》的发现,说明周公与《鸱鸮》并非全无关系,《金縢》记事内容的真实性也不好率然否定。今就此略作讨论,以求教正。
一、 周公能否是“遗诗”?
关于《鸱鸮》一诗的作者,历代学者都说是周公所作,几无异辞。《史记·鲁世家》云:“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诗序》云:“《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他如毛亨、郑玄、孔颖达、朱熹、马瑞辰等人,所见略同,千年相因。这一看法的依据,来自于通常认为更早的文献《尚书·金縢》:“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尽管宋代程颐、王廉颇疑《金縢》非圣人之书,清人袁枚甚至认为它是汉代伪造的,但汉初伏生所传《尚书》二十八篇已有《金縢》,使这些说法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无法动摇周公对《鸱鸮》的著作权。
近世疑古思潮兴起,对支撑古史系统的文献材料严加审查,不少传统说法受到质疑。周公作《鸱鸮》即是一例。顾颉刚先生认为,关于周公为诗《鸱鸮》一事,虽见于古书记载,但“传说中的事实是未必一定准的”。理由是“诗上并没有确实说出是周公,《金縢篇》也不像西周时的文体……再看《孟子·公孙丑篇》称引这诗‘迨天之未阴雨’几句,便连引孔子的话道:‘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孔子孟子都是最欢喜称道周公,为什么只说这诗的作者是一个‘知道’的人,而不说是周公,好像他们并没有读过《金縢篇》的样子呢?在这种种疑点之下,我们对于《鸱鸮》一诗的作者,依然不能指定。”并推断“这是一个人借了禽鸟的悲鸣来发泄自己的伤感”,“是做诗的人在忧患之中发出的悲音。”傅斯年先生强调“先在《诗》本文中求诗义”的读诗方法,认为周公作诗不过是造作成的“本事”。他说:“《鸱鸮》本是学鸟语的一首诗,在中国文学中有独无偶,而《金縢》中偏偏把它解作周公、管、蔡间事,必是《鸱鸮》之歌流行之地与《金縢》篇产生之地有一种符合,然后才可产生这样造作成的‘本事’。”顾、傅二氏的看法,后来逐渐被文史学界所接受,认为“这是最早的‘禽言诗’,可能是以鸟拟人,别有寄托。”,或者“从自然主义角度来看,它是一只鸟自述其苦难。用比拟的眼光看,它像是贫苦人民的一篇诉苦。”于是周公也就不再享有《鸱鸮》的著作权,且与之不发生任何关系。
现在,除传世本《金縢》外,近出清华简《金縢》仍有周公与《鸱鸮》的相关记载,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清华简《金縢》(释文用通行字)说:
周公宅东三年,祸人乃斯得。于后周公乃遗王志(诗)曰《周鸮》。王亦未逆公。
其中“周鸮”,今本作“鸱鸮”,整理者疑“周”当读“雕”。然先秦文献不见“雕鸮”连称者,很可能是鸱鸮之误。据此简文,可以确定周公只是“遗诗”而非“为诗”。或因“遗”(余纽微部)与“为”(匣纽歌部)音近,后世在文献传抄整编过程中发生混淆。
《鸱鸮》非周公自作,但周公居东归来拿它赠给成王,也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必有某种深意蕴含其中。至于周公何以遗诗成王,可留待后面来谈。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周公采取以诗遗王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应与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有相近之处。
据学者研究,“《左传》引《诗》共一百三四十处,其中关于卿大夫赋《诗》的共三十一处。他们有的拿《诗》来作为办国际交涉的辞令,有的拿它作为官僚士大夫间互相赞美或互相讽谏和规劝的工具,也有拿它来揭发统治阶层的昏庸丑恶,为人民作呼吁、控诉的武器。他们只求政治上生活上有其实际的效果,往往不大理睬作品的原意是怎样的。”这种赋诗言志的情况在春秋时期非常普遍,如《左传·文公十三年》载:
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这是说鲁文公由晋返鲁,路过郑国,郑伯在棐地
设宴招待他。这时郑君想和晋国修好,希望鲁君为他到晋国说情。宴会上,郑大夫子家赋《小雅·鸿雁》,取义于首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这是郑国以鳏寡自比,希望文公怜惜他们的处境,代往关说。鲁大夫季文子答赋的诗是《小雅·四月》,取首章行役逾时,思归祭祀的意思,表示拒绝。子家又赋《鄘风·载驰》第四章。《载驰》为许穆夫人所作,原是吊唁卫侯的诗。此取“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之义,是说郑国欲求晋国援助,还要依靠鲁国帮忙。季文子又答赋《小雅·采薇》,义取“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表示不敢安居,愿意为郑国奔走,以促成其事。在这次具有外交性质的宴会上,宾主双方所赋诗篇皆非己作,诗之本事与其会谈之事亦无关涉,最后郑国却取得鲁国的支持,进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