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VIP

第8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云冈石窟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8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三国至隋唐李 白杜 甫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阶段二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课标解读1、课程标准(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2)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3)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2、复习重点(1)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家、道教与佛教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影响。(2)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3)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影响二、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Ⅲ】42·主流思想对史观的影响浙江·中国古代文艺2019【Ⅲ】25·儒家思想对宗教思想的影响2020【Ⅰ】25·唐代绘画艺术【Ⅱ】25·唐代壁画艺术【Ⅲ】26·唐代书法艺术海南·3·诗歌创作的来源江苏·3·唐诗的风格变化浙江·2·中国书法艺术2021【乙】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湖北·3·唐儒家的伦理纲常天津·2·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浙江·5·唐代书法艺术2022【乙】25.文学艺术-唐代书法江苏·3·唐代书法艺术命题分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创新、文学艺术的突出成就依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重点关注: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中外文化交流;魏晋玄学;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阶段特征总体 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具体表现政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实行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对外贸易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土地和赋役制度调整; 赋税上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思想文化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民族、对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四、基础知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一)时代背景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 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2)经济:南方经济相对稳定发展,北方经济相对衰落;庄园经济自给自足。(3)思想:两汉经学走向崩溃。 2、隋唐时期(1)政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3)思想: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四、基础知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1、表现:自西汉武帝以来就居正统地位的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二)儒学危机材料: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原因材料: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儒学经学化变得迂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要求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解决社会问题;寻求精神慰藉。材料: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受到推崇佛道:关注社会问题,给人民精神寄托四、基础知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佛道(三)佛道萌兴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佛教是心灵的宗教,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唐朝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武则天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佛道萌兴的原因:宗教理念迎合了各阶层的现实需求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三教并行;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知识拓展】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现在许多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材料: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嘻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