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4卷 第6期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月
Vol.34 No.6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un.2018
桃江原生态山歌“胡呐喊”研究
赵 琴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胡呐喊”是湖南桃江大栗港地区独有的一种高腔山歌,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性、地域
性、民间性、审美性等艺术特征,通过分析“胡呐喊”的生态生成,梳理其源与流,从声腔、旋律、调性、歌词、音调等方面
探讨“胡呐喊”的音乐特点,以期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胡呐喊;生态生成;源与流;音乐特点;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6-0061-03 [收稿日期]2018-03 -18
20世纪30年代,黎锦晖先生的一首《桃花江是美 2.考古挖掘
人窝》让桃江这个地方家喻户晓,这片土地不但滋养 桃江县自古属楚,为屈原放逐做《天问》地,这一
了一方美人,还孕育出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艺 地域受楚文化的影响很深,屈原在桃江生活十多年,
术———“胡呐喊”。“呐喊”就是大声歌唱、大声宣泄, 凤凰山的钓鱼台、天问阁和凤凰庙遗址、花园洞的绣
“胡”有“随心所欲”之意,表示可以现编现造,信马由 英墓、三阖桥等,仍保留着屈原的足迹。《桃江县志》
缰。演唱者基本为成年男子,有其独特的发声方法, 记载:“县城东端有天问台(即凤凰山),今县人民政府
能发出类似女声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机关所在地,相传为屈原作《天问》处,亦称天问山下
一、“胡呐喊”的生态生成及其源流 有凤凰庙以祀原。”县志中所说的凤凰山就位于桃花
(一)“胡呐喊”的生态生成 江畔,《天问》是屈子伤心到了极致后所做的撕心裂肺
“胡呐喊”发源于桃江大栗港。大栗港得天独厚 般的嘶吼,也许就是这种冲天的诘问,孕育出了今天
的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当地人民坚贞不屈 的胡呐喊。因此,屈原在两千多年前站在天问台上,
的精神,都对胡呐喊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面对滔滔江水,用一种凄怆的旋律吟唱出了心中积郁
桃江县是丘陵地貌,交通不便,为减轻劳作之苦,人们 已久的天问,当地人深信那旋律就是今天的“胡呐
常需远距离传递感情,于是产生翻山越岭、穿垄过涧 喊”。当屈原投江后,桃江人民一边划着龙舟,一边唱
的音调,“胡呐喊”在声音上的穿透力以及豪放的情感 起这个旋律,倾诉着对诗宗屈原的缅怀,这个旋律发
[1]
表达,正源于此。 展至今就是“胡呐喊”中的《龙船歌》。因此,桃江划
桃江县自古属楚,为屈原放逐做《天问》地,这一 龙船的风俗也比其他地方尤盛,县城每年端午节都有
地域受楚文化的影响很深,就一直流行有许多地方风 龙船竞渡。
俗音乐、喜庆祭祀音乐、宗教音乐、山歌、民歌等,为胡 3.历史记载
呐喊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胡呐喊”源于云南大理白族。在桃江,只有大栗
(二)“胡呐喊”的源与流 港人会唱“胡呐喊”,在大栗港三万多人中,3/5 的人
关于“胡呐喊”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民间传 姓熊,熊姓会唱“胡呐喊”的人最多。通过查族谱发现
说、野史,也有历史记载和考古挖掘有据可依,归纳起 熊氏先祖是云南大理白族人。公元 1253 年忽必烈攻
来有三个: 克大理并征兵,熊氏先祖征入蒙古寸白军中,南征北
1.民间传说 战,攻入长沙时,寸白军解散,于是熊氏先祖逃亡到慈
在大栗港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秦始 利,再从慈利流落于桃江一带,扎根生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