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第一节;一、犯罪主体的概念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二、犯罪主体的意义
(一)有助于准确定罪
任何犯罪都有犯罪主体,离开了犯罪主体就不存在犯罪。只有具备法律所要求的犯罪主体条件的人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并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有助于合理量刑
在具备犯罪主体要件的情况下,犯罪主体的具体情况也可能不同,这又会影响到刑罚的轻重。;第二节;一、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概念与构成条件
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我国刑法中的自然人犯罪主体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构成条件:
第一,自然人必须已达到刑法规定的负刑事责任年龄。
第二,自然人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第三,自然人必须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
二、 刑事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与内容
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在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行为能力和控制行为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中的辨认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的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中的控制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的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辨认行为能力和控制行为能力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一方面,辨认行为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
另一方面,控制行为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人的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
二是精神状况,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的状况。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采取的是四分法。
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中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为不满12周岁的人和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3.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
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对刑法明确规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规定的其他犯罪无刑事责任能力。
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行为人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属于或者可能属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的情况包括:
(1)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2)又聋又哑的人;
(3)盲人;(4)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三)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1.刑事责任年龄。
(1)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而必须达到的年龄。
(2)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第一,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不满12周岁
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第二,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2 周岁不满 16 周岁(只对八种特定犯罪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首先,该款中的“故意杀人……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上述行为的罪名,应当按照《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罪名确定。
其次,该款规定的“抢劫”包括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犯罪,但是并不包括《刑法》第269条的转化型抢劫罪和第267条第2款的“携带凶器抢夺”的抢劫罪。;第三,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6周岁的人
注意问题:
第一,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怎样计算?
第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和处罚的法定年龄界限能否突破?
第三,关于跨年龄段的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事处遇:
①从宽处理的原则。《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②不适用死刑的原则。《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③不成立累犯的原则。《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④从宽适用缓刑的原则。《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4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pptx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15章 刑罚制度.pptx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0绪论.pptx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13章 刑事责任.pptx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9章 正当行为.pptx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11章 共同犯罪.pptx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10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pptx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12章 罪数.pptx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pptx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刑法学(上册)(第二版)参考电子教案(终)(1).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