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致我们的“外貌协会”、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docxVIP

《盲点》:致我们的“外貌协会”、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盲点》:致我们的“外貌协会”、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虎嗅 2015-07-20 15:42 书名:《盲点》 作者:[美]马扎林·贝纳基 / [美]安东尼·格林沃译者:葛樱楠 ISBN:978750864603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2014 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观点,却不知这些观点源于 偏见。 想读(2) 在读(0) 已读(0)“没办法,谁让他这么好看呐!” “哼,真是丑人多作怪!” 我们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种种文化态度中,这些文化态度会影 响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从而产生偏见。 再来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父亲和他的儿子发生了车祸,父亲当场就死了,儿子被人匆忙送入医院。手术室里,外科医生看到这个男孩说:“我不能给他做手术,他是我的儿子。” 这怎么可能呢?你是不是也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叮,这时候你的性别偏见正在起作用。你潜意识里不由自主的将“外科医 生”和“男性”联系在一起,没有意识到这个外科医生是男孩的 妈妈。即便你是最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你也可能产生这种性别联想,因为有些偏见从婴儿期就根植在人的潜意识里。 本书的作者马扎林·贝纳基和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人的这种“潜意识偏见”。他们以视觉的“盲点”作比, 认为人的认知也存在盲点——“隐性偏见”。人们看不见这种偏见,但它能够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指导我们的行为。 马扎林和安东尼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有意思的实验,通过内隐联想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他们发现一个人的理智主张可能和他的潜意识偏见恰好相反。人同时拥有“反省思 维”和“自发思维”,这两种思维会发生分离产生矛盾。于是女 权主义者可能潜意识认为女性比男性弱小,同性恋支持者会极力撇清自己不是同性恋。 平等是人类社会最初和最终的追求。马扎林和安东尼希望提 醒这种“隐形偏见”的存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无意识中做出的歧视行为。偏见并不是不可消除的,本书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忧虑”,读者便有可能将忧虑转化为改变自我的力量。 推荐序:人人都戴着有色眼镜 文/徐瑾(《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版块主编、专栏作家、《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作者)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的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让我至今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 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8 岁的迈克尔·布朗是一个手无寸铁的非洲裔美国青年,近期被路易斯的弗格森街区的一名警察击毙。根据《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 他的死引发了当地的种族矛盾冲突。据悉这座小城有 2.1 万居民,却被种族问题折磨了几十年,该城市的居民原来基本都是白人,后来非洲裔美国人占了绝大多数,但市政府的官员和警察仍以白人为主,市政厅 6 名官员中只有一名是黑人。这不是美国第一次爆出种族冲突新闻,《盲点》一书中就有类似的案例:一个黑人警察奥马尔·爱德华兹在 2009 年离开家门之后,不久就被一位同行错当成嫌疑犯开枪打死。这些错误的怀疑或者信任,正是社会认知错误的表现。即使平权运动偃旗息鼓几十年,种族平等已经成为绝对的政治正确, 类似的新闻还是向我们揭示,基于种族等因素之类的偏见即使在理性层面被规避甚至讨伐,但是现实中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做出了难以预测的选择,很多偏见来自潜意识。这并不仅仅涉及政治立场的讨论,事实上也有学术研究作为支撑, 《盲点》中提及一项超过150 万美国白人参与的测试,40% 的人都明确表示自己崇尚平等原则,但其测试结果却显示了 无意识的白人偏好。 当经济学在赫伯特·西蒙、丹尼尔·卡尼曼等先驱的引导下, 开始怀疑理性人预期之际,心理学已经更进一步,研究从人 类意识深入到潜意识。意识只是潜意识的冰山一角,潜意识 以及潜意识所衍生的隐性偏见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乃至社会 行动呢?《盲点》的两位作者—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马 扎林·贝纳基与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就是研究者中的杰出代表。两人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关注内隐态度,他们最终设计出一种在线测试来揭示人们 的潜在偏见,也就是从 1995 年开始的内隐联想测试,“视网膜上的盲点仅仅证实了人类视觉系统中盲点的存在,内隐联 想测试则深入探究了隐性偏见的盲点并发现了它的组成部 分”。 以内隐联想测试为基础,“盲点”成为一种隐喻,它不仅仅指视觉上的盲点,更是社会认知上的盲点,“社会认知错误不只局限于基于某人的种族或者民族信息所做出的判断,它源于 从心理和社会角度对不同人类群体做出的判断,包括年龄、 性别、宗教、社会阶层、性生活、残疾、外表、职业以及性 格等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更容易成为人们解释某种行为的原 因”。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一方面人类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非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