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第二十章 40年代诗歌).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九叶”诗派的创作 (一)对国民党统治和黑暗现实进行广泛揭露和抨击 辛笛的《风景》以独特的构思形象地表现了国民党腐朽统治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第三节 “九叶”诗派 二、“九叶”诗派的创作 (二)对光明、对未来的更热烈,更执着的追求 如陈敬容的《力的前奏》,表现人们正怀着热情,在痛苦的挣扎里守候黎明。 第三节 “九叶”诗派 二、“九叶”诗派的创作 (二)对光明、对未来的更热烈,更执着的追求 杜运燮的《雷》,全诗十二句,以奔放的声调喊出了十二个“他们来了!”直如阵阵的雷声滚滚而来,标示着人民胜利的日子正步步逼近。 第三节 “九叶”诗派 第二十章  四十年代诗歌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第二节 “七月”诗派 第三节 “九叶”诗派 田间(1916-1985) 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人。 1933年入上海光华大学读书。 1934年参加“左联”。曾编辑《文学丛报》、 《新诗歌》,主编《每月诗歌》。 1935年出版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未明集》是田间的第一部诗集,描写了工人、农民、兵士等受苦者的命运,呼唤着民众的觉醒,情感真切。 诗集《中国牧歌》是一曲忧郁的中国农村 的牧歌,带有村野的粗犷和泥土的芬芳。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1936年出版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 1937年春去日本,同年7月回国。在武汉期间写下了著名诗篇《给战斗者》。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在没有灯光,没有热气的晚上 我们底敌人来了, 从我们的手里,从我们的怀抱里, 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底栅栏。 他们身上裸露着伤疤, 他们永远呼吸着仇恨,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给战斗者》 他们颠抖,在大连、在满洲的野营里, 让喝了酒的,吃了肉的残忍的总管, 用它底刀,嬉戏着—— 荒芜的生命,饥饿的血…… 抗战初期,田间的诗风进一步成熟。以《给战斗者》为起点,新诗不再仅仅是吟唱民族的苦难,而以高亢的格调来抒写民族的崛起。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1938年田间到延安,和一些诗人发起街头诗运动,写于1938年的《义勇军》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便是街头诗中的名篇。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义勇军》 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 中国的高粱, 正在血里成长。 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他回来: 敌人的头 挂在铁枪上!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1946年出版了叙事诗《戎冠秀》。 1949年出版了叙事长诗《赶车传》。 1942年以后,田间的诗风发生了转变,转向民歌学习,形成了清新、明朗、朴实的民歌体风格。《赶车传》就是用接近民歌体形式写成的。 第一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 田间的诗中“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半音,没有玩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朴实、干脆、真诚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它只是一片沉重的鼓声,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 ——闻一多《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 第二节 “七月”诗派 一、“七月”诗派的由来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得名。《七月》1937年9月11日创办于上海,后移至武汉、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被迫停刊。 《七月》坚持以自己的文艺活动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形成一个以《七月》为中心的作家群。 二、“七月”诗派的创作 “七月诗派”的诗人主要有鲁藜、冀汸、绿原、亦门(阿垅)、芦甸、杜谷、天蓝、牛汉、邹荻帆、曾卓等。 第二节 “七月”诗派 二、“七月”诗派的创作 “他们有的在解放区,有的在国统区,有的在前线,有的在后方。那时,他们都很年轻,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在那烽火漫天、民族灾难深重的年月里,他们都站到了斗争的最前列,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而战。因此,民族革命战争的宏大场面给他们以难忘的印象和深刻的激励,他们的心随着历史的脉搏强烈的共振,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文档评论(0)

宋城 城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