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壑区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docx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壑区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壑区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 随着世界环境变化的深入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准确估算土壤碳库储量对正确评价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碳循环以及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对全球土壤碳库进行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但长期以来土壤碳库的研究集中在土壤有机碳,对碳酸盐形式存在的土壤无机碳和土壤总碳库研究相对较少。即便是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由于研究区域范围过大、采用的土壤剖面密度过小,导致土壤有机碳的估计值差异较大。黄土高原是个重要的土壤碳库,但有关这一碳库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笔者曾就位于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砖窑沟流域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空间变异作过探讨,试图开展小尺度范围内土壤空间变化的研究。本文正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加密土壤剖面密度,展开对小流域土壤总碳空间分布与储量估算的研究,以期在研究方法上做些探索,并力求能为黄土高原乃至中国的土壤碳库精确估算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1 土壤总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砖窑沟流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位于山西省河曲县中西部,流域面积约28.7 km2。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貌以峁状黄土丘陵为主,沟壑纵横;土壤以栗褐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多轻壤;植被为暖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植被稀疏,地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受气候和地下水影响,流域内基本上为雨养旱作农业。 按地貌部位不同,采用非等间距不规则网格布点法,在砖窑沟流域内钻孔取样共62个样点,每个样点取土分9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30,130—160,160—200 cm,各层为层内混合样。各样点每层土壤总碳含量由有机碳和碳酸盐碳含量相加而得,土壤有机碳含量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碳酸盐碳含量用气量法测定,土壤容重用环刀法测定。 本项研究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揭示各层土壤总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关地统计学方法原理参见文献和。然后以利用Kriging插值法所绘制的土壤总碳空间分布等值线图为依据,构建土壤碳的分层储量和总储量估算模型,从而获得流域土壤碳的分层储量和总储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半方差函数拟合 在地统计学中,半方差函数是研究空间变异性的关键函数。其一般表达式为: γ(h)=12N(h)∑i=1N(h)[Z(Xi)?Z(Xi+h)]2γ(h)=12Ν(h)∑i=1Ν(h)[Ζ(Xi)-Ζ(Xi+h)]2 式中:γ(h)——半方差函数;N(h)——以h为间距的所有观测点的成对数目;Z(Xi),Z(Xi+h)——空间间距为h的两个取样点的土壤碳含量实测值。本文首先利用采样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得到每层土壤总碳的试验半方差函数。然后通过对试验半方差函数的拟合,求得半方差函数的理论模型(表1)。最后以各层半方差函数的理论模型为基础,采用Kriging插值法,对未测点进行估值,绘制出了砖窑沟流域土壤总碳空间分布图(图1)。 2.1.1 土壤剖面对土壤总碳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见,流域内土壤总碳含量总体上随着深度加深而减少,但在0—80 cm内土壤总碳含量减少明显,在80 cm以下变化不大。上部总碳含量变化幅度大与降水的淋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有关。碳酸盐碳会随着降水的淋溶向下迁移,在达到降水最大入渗深度时淀积下来,在土壤剖面上部碳酸盐碳有随深度加深而增多的变化;而有机碳含量则较多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有关碳酸盐碳和有机碳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问题,笔者在文献中已做过详细分析。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土壤剖面上部,随深度加深有机碳含量减少的幅度比碳酸盐碳含量增加的幅度要快得多,因此,在土壤剖面上部,随深度增加土壤总碳含量明显减少。而在土壤剖面下部,受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都很小,土壤碳空间变化主要受土壤母质碳含量影响。因为该流域土壤母质是相对均质的黄土母质,母质中碳酸盐碳和有机碳含量变化都较小,所以总碳含量在土壤深处变化也较小。 2.1.2 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格局 图1显示,总体上流域内各层次土壤总碳含量沿梁峁顶部→梁峁坡→沟坝地依次减少,梁峁顶部和沟坝地总碳含量变化缓慢,梁峁坡地总碳含量变化迅速。土壤总碳含量在水平方向的这种分布格局与文献中的土壤碳酸盐碳的分布十分相似,而与文献中的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差别较大。根据本项研究的取样分析结果,流域内土壤碳酸盐碳含量一般在8.16~15.48 g/kg,个别点的碳酸盐碳含量低于8 g/kg;而有机碳含量多数仅有0.74~5.93 g/kg,只有分布于沟坝地的极少数点有机碳含量超过了6 g/kg,表明该流域内土壤碳酸盐碳含量明显高于有机碳含量。这与秦小光等得出的“黄土高原土壤碳以无机碳为主”的结论相一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