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大利古典》的悖论现象
它也被称为“反理论”、“虚论”和“矛盾语”。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或荒谬的,但结果证明是有意义的陈述。”①《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重要的喜剧作品,不论是作品的主题设置还是人物刻画都颇受争议,究其原因,就在于作品的主题十分复杂,包含了友谊、爱情、种族、社会、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和悖论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形象复杂多面,某些典型人物在自身的多面性格中也存在矛盾与对立的关系。罗吉·福勒曾说:“20世纪哲学逐渐摒弃遵循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并转而接受矛盾和对立。当代文论家对文学中的悖论现象极其关注,这似乎是上述哲学动向的确切反映。”②(《现代批评术语词典》)正是出于上述的思考与罗吉·福勒的启发,本文试图从作品主题和人物等方面去探讨《威尼斯商人》中的悖论现象,以便于我们能进一步去理解莎士比亚思考社会问题时的正反对立的创作基调,从而窥视莎士比亚复杂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
一、 基督教一方的反抗
《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包含了友情主题、爱情主题和尊重生命的人文主题等。在多个不协调的主题下,却通过最不协调的、最富有争议的种族矛盾的问题紧密连接在一起。作品“以一种旁敲侧击的方式诱使读者通过展开积极地思考和想象去捕捉暗藏于内的真理,以求取得意在言外的效果”。③正如莎士比亚说的:“拐弯抹角地找出直截了当。”《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就是这样:既反犹,又为犹太人伸冤。两个相互对立的矛盾主题自始贯穿于整个作品。
《威尼斯商人》简单来说是一部邪恶势力试图向正义者进行残害却最终自食其果的喜剧作品。犹太人是作为邪恶一面在剧中出现的,剧幕初期,他们张牙舞爪,但最后仍被正义者打败,灰头灰脸地退下了舞台。
剧中出现的犹太人不多,除了羞于作为一名犹太人的杰西卡外,其余的都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犹太放债人夏洛克视财如命、残忍奸诈、冷酷无情。同为犹太人的杜伯尔也是一个残忍无情的人,他和夏洛克一样希望安东尼奥破产,一样视安东尼奥为眼中钉,一样不被社会所接受。正如萨莱尼奥所说“世上再也找不出第三个像他们(杜伯尔和夏洛克)这样的人,除非魔鬼自己也变成了犹太人。”④
犹太放债商与基督教徒的斗争是本剧的主要内容,这次斗争的起因是从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三百金币开始的。基督教徒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而借钱,而犹太人夏洛克则是为了向他所憎恨的安东尼奥报复,而同意借钱。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财产状况十分清楚,他知道安东尼奥很难按期还债,于是便把借钱当作是向安东尼奥报仇的跳板,诱骗安东尼奥与自己签下“割肉契约”。当东尼奥破产后,夏洛克一门心思要挖下安东尼奥心口上的一磅肉,威尼斯城内的商人们绅士们都曾劝过他,也不能叫他回心转意并放弃他狠毒的控诉。他坚持“照约处罚”,对他人的责骂毫不动容,对自己残忍的行径毫无辩解之意。甚至在众人的怒视下使劲地磨起了刀。眼看着锋利的刀面就要割向安东尼奥的胸膛,鲍西娅以律师身份出场了,剧情开始有了转折。鲍西娅答应满足他坚持的“照约处罚”的要求,但她却告诉他,按照契约的内容,夏洛克只能割下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不能多,不能少,也不准流出任何一滴血。夏洛克无法反驳,他试图通过撤诉来摆脱麻烦,但鲍西娅还是给他出示了另一条法律,控诉他危害威尼斯公民安全罪。夏洛克最终自食其果,不仅财产被没收,还失去了信仰。基督教徒最终以正义一方的身份的战胜了试图行恶的犹太人,剧本以基督教一方的圆满喜剧结局告终,体现了作品的反犹性质。
作为一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基督教徒,莎士比亚存在这种反犹意识并不奇怪。在西方,自古就存在着一种排犹情节,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憎恨犹太人,视他们为出卖耶稣的人,魔鬼和异教徒。此外,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但犹太人却没有自己的土地和国家,只能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靠经商维持生活,并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因此成为了欧洲人歧视与排挤的对象。莎士比亚生活在那个年代,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将夏洛克描写成贪婪、嫉妒、仇恨、残忍的形象。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种族的融合,夏洛克这个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同情,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莎士比亚早已超前地具有了一种对不同种族平等尊重的意识,这部戏剧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一部为犹太人伸冤的反对种族歧视的戏剧。
在第一幕第三场中,莎士比亚就向读者揭露了基督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压迫,流露了对受迫害者夏洛克的同情。安东尼奥憎恨夏洛克的民族,甚至在商人汇集地当众辱骂夏洛克而夏洛克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受迫害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犹太族)的特色”⑤。安东尼奥对自己这种歧视犹太人的情结毫不掩饰,由此可以看出基督社会对犹太人的排斥与压迫是十分普遍与严重的。夏洛克虽然富有,但并没有得到可以与他的财富相称的社会地位反而因为种族的关系而处处遭到责难与侮辱,这是很不公平的。因此,在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