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相和五调中的清、平、瑟三调
《乐福诗集》序中写道:“唐书乐志》说,平调、清调、桑调是每周中间歌曲的优美旋律,汉代称之为三调。”。’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调。”
杜佑称之谓“九代之遗声”的相和乐调,在古代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中,曾用来演唱、演奏,并创作了为数不少的极其美妙的歌舞乐章,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可是,这些乐调——清、平、瑟、楚、侧究竟都是些什么调?自秦火焚书,《乐经》失存,随着年代的久远,大量乐谱的失传,致使后人弄不清都是些什么调了。现在有人认为清、平、瑟调是专指调式的。如《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在“清商三调”条中为“清商乐中最主要的三种调式”。又在“三调”条中释为:“一般以为其中的宫、商、角即同均的三种调式。”有人说“瑟调相当于黄钟为宫的宫调式。清调相当于无射为宫的商调式。平调情况不明。”还有人说“从现在通用的新音阶看来,平、清、瑟三调其实是C大调音列中的fa调式、sol调式和la调式。”等等。
我们怀疑,上古时代的乐调为什么这么少?为什么只有三种调式?《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世家》)所弹唱的乐章诗篇数量不算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韶乐之美妙已达到如此迷人的地步。从战国初期的墓葬中先后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共有64枚,每一钟上都可以发出两个乐音;64枚编钟的铭文共有2800多字,全部是乐律学的内容。足见我国古代音乐理论及乐器的制造技艺在战国以前已达到如此高度发达的水平。为什么“周房中乐之遗声”所用的乐调却这么少?《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编集了汉魏六朝以来的平调曲辞就有180多首,清调曲辞120多首,瑟调曲辞160多首,这么多的歌曲难道各自都只用一种调式?而姜白石的14首自度曲,就用了燕乐二十八调中的10个调。以上这些事实,不能不使我们对清、平、瑟三调是三种调式之说产生怀疑。民族的文化历史,都有它的继承性和延续性,音乐文化岂能例外?燕乐调与相和调的关系究竟如何?
当我们深入仔细地研究了《魏书·乐志》中记载的“神龟二年夏,有司问状”陈仲儒所言的全部内容之后,就会明白,原来古人说的清乐相和五调的“五调”,实指五个宫均的宫与调,即每均都包括着它同宫的宫、商、角、徵、羽五调。所以相和五调实际是五宫二十五个调。清、平、瑟调是相和五调中的常用调,则自然是三宫一十五个调,并非只是三种调式。这样,“周房中曲之遗声”、文帝称曰“华夏正声”的清乐相和五调的五宫二十五调声,就与“文帝始分”的俗乐七宫二十八调接轨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故不揣简陋,再陈管见,愿与音乐界同道共同研讨。
陈仲儒所言中有一段文字,“若闲准意,则辨五声清浊之韵;若善琴术,则知五调调音之体。参此二途,以均乐器,则自然应和,不相夺伦。如不练此,必有乖谬。”要弄清相和五调究竟都是些什么调,这段文字非常重要,我们就从这里说起。
一、 准的相生之法
“仲儒以调和乐器,文饰五声,非准不妙。”京房曾制作过十三弦准,陈氏指出:“史传简略,旧《志》1唯云准形如瑟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九寸,调中一弦,令与黄钟相得。案画以求其声,遂不辨准须柱以不?柱有高下,弦有粗细,余十二弦复应若为?致令揽者望风拱手。”从这里只能得知京房准的弦数、长短、其中一弦与黄钟同高。但准上是否施柱?其余十二弦音如何?皆不可知。陈氏又指出:“又案房准九尺之内为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一尺之内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又复十之,是为于准一寸之内亦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然则于准一分之内,乘为二千分,又为小分,以辨强弱。中间至促,虽复离朱之明2,犹不能穷而分之。”这样的准,在音乐实践中如何能用来调校乐器?更何况“调准之方并史文所略”。这就是陈氏认为“旧器不任,必须更造”的原因。“遂竭愚思,钻研甚久……颇有所得。”他所更造的新准,“其准面平直,须如停水其中。弦一柱,高下须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离弦,不得举弦。”这几句话原是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只是《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在校点时,误把上句的“其中”与下句的“弦一柱”连文,误成“其中弦一柱”。这样一来,就与陈氏下文交待的“中弦”的情况相矛盾了。因中弦只施轸,并不施柱,余十二弦施柱。正如下文中说:“又中弦粗细,须与琴宫相类。中弦须施轸如琴,以轸调声,令与黄钟一管相合。中弦下依数画出六十律清浊之节。其余十二弦,须施柱如筝。”这里说的“中弦”,是指十三弦准上中间那条弦。“琴宫”,是弦名,非弦音。古琴的第一弦称宫弦,是定为黄钟的。为了尽可能地使准的弦音准确,“凡弦皆须豫张,使临时不动。即与中弦案画一周之声,度著十二弦上。”这里说的“一周之声”,是指十二律的,这从“度著十二弦上”可知。使十二弦每弦一律,各弦的音高,用柱左右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