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与情感内涵.docxVIP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与情感内涵.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与情感内涵 1925年3月18日,段启瑞在广场上杀死爱国学生,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杀人案3.8”。惨案发生后, 全国人民群情激愤, 富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更是撰文谱曲, 声讨反动政府的凶残, 表达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死难者的深切悼念。在众多悼念文章中,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文情并茂, 发人深省,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誉为“悼念文章中的极品”1。 这篇文章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 一、 《刘和镇军研究》 1. 语言对于主题思想的解读 许多学者只从悼念性文章内容角度解读《记念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情感内涵, 却往往偏于某一视角, 不够饱满和科学;许多语文课堂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常常流于形式和表层, 缺乏深度和厚度。如:《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回忆刘和珍生前往事和死亡经过, 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爱国精神的赞美和深切怀念之情, 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强烈谴责。诸如此类的分析和断语, 不够具体细致, 未能发掘出优秀作品教化人的审美功能。下面是上世纪60年代至今诸多专家、学者、中学教师关于文章思想内容的思考。 (1) 我的特点是什么? 曾有人认为文中的“庸人”和“苟活者”所指一致, 即都包括“我” (鲁迅先生) 在内, 因为作者这样感慨:“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但是冯光廉认为:这句话只是鲁迅在极力强调作为老师对牺牲的学生刘和珍的痛惜、尊敬之情, 这里的“苟活”只是作者表达发自内心的一种自剖自责之情, “我”与后文提及的“苟活者”并非一类。而且综观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统, 主要归为四类:一是形形色色的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二是庸众、苟活者、怯弱者、无恶意的闲人;三是觉醒、反抗、失败、彷徨、探索的知识分子和改革者;四是作为描述、议论、抒情者的“我”, 其中“我”的精神特质和现实特点与第三类有相当的一致性和近似性。很显然, 如果把“我”归为“庸人”“苟活者”一类, 就扰乱了作品人物关系和各种表达方式间的内在思想脉络, 就不能准确挖掘鲁迅的精神特质和情感内涵。2 杜永青不赞成将本文思想内容仅仅定位于对刘和珍爱国精神的赞美,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的真正内涵是不赞成赤手空拳、自蹈死地的斗争方式”, “只是一旦刘和珍等人用请愿的方式表达爱国之情并且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时, 鲁迅又热烈地表示赞扬”。所以作者在评价刘和珍的人物形象时具有多重性:赞扬其爱国精神, 但不赞同其斗争方式。同时, 他还认为, 文本除了赞扬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外, 还赞扬了她的其他优秀品质, 如刻苦学习、温柔可亲、深谋远虑、干练坚强等等。“所有的精神品格的合成, 刘和珍的形象才是圆形的、立体的, 才能更感染人。”3 姚春树、汪文顶认为, 鲁迅反对贵族文学, 支持平民文学。他的传记散文中的主人公多数是没有贵族血统的普通人, 并非“党国要员”。不过鲁迅笔下的传记主人公在“平凡”中自有其“不平凡”之处。文中这位普通的大学生刘和珍, 她热爱祖国, 为了祖国的民主和自由, 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刘和珍只是众多赴难就死的爱国青年中的一员, 鲁迅却在其身上挖掘了诸多“不平凡之处”, 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篇看似普通的传记散文, 让她青史留名、永垂不朽。4 (2) 作者人格的意识 有些专家从鲁迅的情感内涵角度探究鲁迅先生的反抗精神。王栋生认为:“40多岁的鲁迅, 经历了无数‘从希望到失望’的事情, 他的内心是悲凉的。而这次‘政府’竟杀害爱国学生, 他更是受了强烈的刺激。虽然他还在用自己的呐喊去慰藉战士, 但是, 他对这个世界是看透了的。可以说, 鲁迅先生一直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徘徊。”5杜彬彬认为本文不仅仅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它里面还包含了写与不写的矛盾、猛士与苟活者的矛盾, 并且始终在是否正视悲哀中左右为难, 但作者并没有被这些矛盾所扼杀, 而是表现了反抗矛盾和绝望的精神”6。酆璇认为, 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情感极为复杂:作者既为无辜青年喋血而悲痛万分, 又为反动派的凶残和无耻文人的流言中伤而出离愤怒;既为“真的猛士”而讴歌, 又为在“忘却的救世主”庇护下的苟活者的庸人而悲哀。然而, 这些复杂的情感最后都落脚在对未来的憧憬上, 作者希望能在烈士的血迹中, 让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 让真的猛士必将奋勇而前行。7 有些专家则从鲁迅思想性格角度剖析其反抗精神的内质。王彬彬认为, 鲁迅先生极其敏感, 他常从人类一些细小言论中感到人类的自私邪恶, 因而对人类感到绝望, 也能从人类的细小言行中感到人类向上的可能, 所以不肯放弃希望;基于自身内心深处对绝望的怀疑, 他终其一生都并不愿意彻底放弃对希望的寻求, “绝望的抗战”的过程, 也就是怀着绝望执著地寻找希望的过程, 所谓“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传达的就是这种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