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林趣话》比字义疏义.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林趣话》比字义疏义 自2000年2月7日开始,国民党中央国际广播局发布了一个“林友华”专栏。后应观众的要求,又将文字稿编印成《语林趣话》一书出版发行。笔者既是“语林趣话”栏目的忠实观众之一,工作闲暇之余也认真拜读了《语林趣话》一书。此书各字的撰稿人都是专家、教授,具有较高的文字素养和较深的学术造诣,所以对绝大多数汉字从甲骨文到隶书的演变、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由此字所构成的成语及历史故事,能够用流畅的文笔,在较短的篇幅内讲述得较为精辟、透彻,读后使人增知识、长见识,确实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为一体的佳作。但是,笔者在观看“语林趣话”栏目和阅读《语林趣话》一书时,觉得少数字词的解释不够妥帖,一些例证的引用或表述也需要斟酌。鉴于“语林趣话”的文字稿已播出且又付梓成书,影响很大,如不及时校正其中的讹误,恐贻误后世。故笔者不顾学识浅薄、资料短少、人微言轻,以“比”、“齿”两字为例予以重释,讨教于各位方家。 一、 “比”字的含义 《语林趣话》中说:“比字写法很形象,像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这一解释是不够确切的。在甲骨文或金文中,“像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的字形除了“比”之外,至少还有“从”、“北”、“垃(并)”等字。在古文字中,除“北”字是像两个人相背的“人”侧面站立形外,其它三字则非常相似:“竝”字是像两个“人”并列站立的正面轮廓形,“比”、“从”二字,实为一字,如许慎《说文解字·比部》云:“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夶),古文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夶盖从二大也。二大者,二人也。”因此,“比(从)”字的古文形体既有两个正面的“大(人)”形,与“竝”相似,也有像两个“人”并列站立的侧面轮廊形,只不过后人把面左的解释为“比”,把面右的解释为“从”。顺便说一下,古时对文字书写的规范性不大讲究,“人”面左面右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比”、“从”不分,故孙海波《甲骨文编》卷八云:“卜辞比、从一字。”《说文解字》还有一个“從”字,它是在“从”字基础上另造的形声字,在“跟随”的意义上,“从”与“從”为一组古今字。段注云:“从者,今之從字,從行而从废矣。”段玉裁的意思是说古代表示“跟随”这个意义时一般是用“從”字而不用“从”字。至于后来简化汉字又废“從”而取“从”,则是属于字形、字义的回归。 据上所述,“比”字的字形解释应为:像两个“人’站立的轮廓形。至于“比”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认为是“密也”,段玉裁认为是“本义谓相亲密也”,其解释本来就有不妥,因为“密”只是“比”的引申义。二人同行,仅有两种情况:或一前一后,或并排而行。从“比”这一字形的取象,可知“比”字包括了这两种情况在内,因此它的本义应解释为“并排”或“并列”较为合适。《辞源》正是将“并列”作为本义的,其例证为《尚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因此,《语林趣话》沿用许慎和段玉裁的释义,把“挨得很近”(亲密)作为“比”的本义,又举时代较晚的唐代王勃诗句“天涯若比邻”为例,而把“并列”作为其直接引申义,这显然是不大恰当的。“比”字前几项的意义引申途径应归结为:本义(并列、并排),从本义直接引申的意义至少有1紧靠、密列、挨着;2亲近、相近;3从、和顺;4比较、类似,等。至于“比”字的其它意义,如“及(追上、赶上)”、“勾结”、“等同”、“排列”、“比拟”、“比划(指点)”、“对着”等义项,都属于“比”字的间接引申义。 《语林趣话》认为比目鱼、比翼鸟中的“比”字都是“并列”的意思,其言不误,但认为比目鱼“也叫偏口鱼”的说法有失。笔者以为,《尔雅》所指比目鱼,如同其所言比肩兽、比翼鸟、比肩民、枳首蛇(两头蛇)一样,都是指神话传说中的五方(东、西、南、北、中)怪异之物,并非确有其物。晋代学者郭璞注《尔雅》“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句云:“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东又呼为王馀鱼。”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释地》中进一步说解云: 郭云王馀鱼者,《吴者赋》云:“双则比目,片则王馀。”刘逵注:“比目鱼,东海所出。王馀鱼,其身半也。俗云越王鱼未尽,因以残半弃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王馀也。”然则王馀、比目非一鱼,赋及注甚明。王馀,今登菜人谓之偏口鱼,与比目相似而有异,其鱼单行,非两两相合。郭以比目即王馀,误矣……比目,海鱼,今出日照。《封禅书》谓出东海,非水中所在皆有也。 从郝懿行对郭璞注的疏解中可以看出,偏口鱼即传说中的王馀鱼,并非生活在海中,并且“与比目相似而有异其鱼单行,非两两相合”。由此可见,《语林趣话》认为比目鱼“也叫偏口鱼”的说法是不够恰当的。 《语林趣话》在讲述“比”字的引申义“等同”时,引用了元朝诗人耶分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一诗中的两句:“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书中将这两句诗译为:“新安县这个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