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微藻生物质源在环境中的应用.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藻生物质源在环境中的应用 0 国内微藻生物质源的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加剧,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可持续、互利的能源形式,这已成为各国海外相关因素的中心。微藻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者, 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速率快、生长周期短、单位藻细胞油脂含量高和不占用耕地等优点, 在生物质能源生产领域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一些国家 (如美国)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认识到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重要性, 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微藻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开发。美国最早的关于微藻资源开发的专利始于1976年, 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微藻处理废水的技术, 其收获的微藻可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 2010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 (32.5亿t标准煤) 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的能源消费国, 化石能源的快速消耗与能源日益枯竭之间的矛盾, 严重威胁中国未来的发展。近些年中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型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并取得多项可产业化的先进成果, 如农作物秸秆转化生物乙醇、餐饮废油转化生物柴油等, 然而在第二代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的今天, 中国却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我国微藻生物质能源的研究起步较晚,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与微藻生物质能源相关的专利仅有39项 (实用新型专利5项, 发明专利34项, 不包括未公开的专利) , 其中国内机构申请38项, 国外机构申请1项。专利申请的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最早的专利出现在2003年, 明显晚于美国 (1976) , 2004~2007年仅有2项专利出现, 至2008年专利数量明显增加, 平均每年有10项左右的专利公布, 可见微藻生物质能源真正引起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始于2008年左右。 中国微藻生物质能源专利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产油微藻资源、微藻培养系统、培养物采收系统、微藻生物柴油炼制、含油微藻综合利用等方面。其把藻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知识, 与工程学、自动控制、化学提取等知识相结合, 体现了多学科、多技术、多领域的交叉现象,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真正可用于微藻生物能源规模化生产的技术较少; (2) 专利质量不高, 创新性不强, 并且存在重复申请现象; (3) 一些核心技术已由国外机构抢先进行注册申请, 如美国索利克斯生物燃料公司2006申请的“由藻类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设备和系统”已将某些核心技术完全包括其中; (4) 核心领域的保护较为薄弱, 如高产油藻种资源和高产油微藻功能基因的保护。 本文从产油藻种资源、微藻培养系统、培养物采收系统、生物柴油炼制、含油微藻综合利用等方面出发, 综述了中国微藻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 旨在使科研工作者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并且激发科研工作者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1 藻门、蓝藻门与藻类的油脂含量差异 自然界中存在超过4万种以上的微藻种类, 不同微藻在种间或株系间油脂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据报道产油微藻主要集中在绿藻门 (Chlorophyta) 、异鞭藻门 (Heterpkontophyta) 的硅藻纲 (Bacillariophyceae) 、金藻纲 (Crysophyceae) 、黄藻纲 (Xanthophyceae) 和真眼点藻纲 (Eustigmatophyceae) 中, 而蓝藻门 (Cyanophyta) 的种类油脂含量相对较低, 获得性能优越的产油能源微藻 (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和油脂含量高、易于培养、环境适应性强、并且可同时生产高附加值生物产品) 是从事基础研究和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1.1 油藻生物柴油硫基苯基微藻见表1 目前仅有4项专利涉及高产油微藻藻株的保护: (1) 吴庆余 (清华大学, 2008) 的发明专利, 公开一株油脂含量高并且可进行异养培养的原囊壳小球藻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0710, 未见藻种保藏信息) , 其干重可达108g/L, 总脂含量61%; (2) 胡洪营 (清华大学) 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公开一株小球藻 (藻种保藏登记号CGMCC NO.3037)和一株栅藻 (藻种保藏登记号CGMCCNO3036), 其可在城市污水中生长并进行生物柴油的生产; (3) 邓晓东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2010) 公开了一株高产油小球藻突变株 (藻种保藏登记号CCTCC NO.M2010 170) , 但其生物量仅有0.4 g/L, 油脂含量最高达到干重的40%, 不具备产业化潜力。 我国境内微藻资源丰富, 但被开发的藻种资源相对较少, 对产油微藻的认识也处于起步阶段, 筛选性能优越的高产油藻株将是科研工作者未来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了降低微藻能源的生产成本, 可以考虑筛选高产油脂又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