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的历史流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族服饰的历史流变 服装和衣服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发展、衍变,反映了本民族的历史变迁、地理环境、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 一、 主要居区分布 据学者考证,以及通过彝族传说的有关资料推测,多数专家认为彝族先民源于我国远古时居住在西北地区的羌部落。从湮远的年代开始,羌部落的一支自西北地区南下,至今川西北一带。大约于殷周之际,又经邛都之西,迁徙到滇西洱海地区。后来其中一支又由洱海逐渐向东迁徙。到战国至秦前后,发展到滇北、滇东北、滇池地区。尔后又及黔西北部,沿乌蒙山脉往东南向威宁、赫章境内迁徙发展,继而朝南又向水城、郎岱拓境,往东沿六冲河流域向毕节、大方、黔西等地区扩张,其后以大方县为中心,居住在黔西北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的部分地方。唐代前,又渐次散布到云南红河和滇东南地区,有一部分明、清时迁到今广西桂林一带。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是自战国时始迁于其地,唐时大量迁入,并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基本定居下来,历史上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彝族发展至今,共有人口545万余人,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四川彝族约152万余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人口135万,主要居住在大小凉山和安宁河流域。云南彝族约有335万余人,主要居住在金沙江、元江和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和小凉山一带。贵州约有彝族56万余人,主要居住在安顺、毕节、赫章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约有彝族近5千人,主要聚居于隆林、那坡两县。 二、 参与民族内涵传承的先代官员所固定的衣饰 古氐羌服饰。氐羌服饰状况见于史籍者极少,《隋书·党项传》间载:“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又,郭义恭《广志》上记羌人“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粗略描述了羌人最主要的服饰特征。要了解羌人更细一些的服饰状况,我们不妨采用民族研究的自今至古的溯寻法。众所周知,彝、羌、藏同源于古氐羌系统,当今他们的服饰虽各具特色,差异较大,但作为同源共祖的先民,其物质文化不管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传承性的东西露示出共同的本源风貌。如这三个民族的妇女都盖头帕,且式样、花纹、戴法都很相似。此外,藏族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服饰,却能在跳其舞必着其装的古老民间舞蹈中看到。如甘孜、德格、炉霍等地区,跳传统的锅庄舞时,男舞者要用长巾在头上缠绕包头,下装还要穿一条形如灯笼的大足彩裤。这与传承性很强的凉山彝族男子的装束特点一致。马尔康、丹巴、金川的部分地区,妇女喜穿绣花百褶裙,歌舞盛会之时,丹巴妇女有的还要披一条横条纹披毡来装饰自己,又与凉山彝族妇女服装如出一辙。嘉戎地区的藏族妇女平时大多在袍内穿鲜艳的百褶裙,有的长盖脚背,甚至跳锅庄舞时都不见脚。这与彝族妇女古俗“长裙曳地”相同。该地举行跳舞驱鬼仪式的舞蹈“石得比”时,舞者也要穿麻制的百褶裙,上身前后披两块生牛皮。麻质的百褶裙也是彝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康定渔通河一带藏族的装束,无论男女,皆穿一件棉布长衫,腰系一带。女的搭头帕,男的则用长巾包头。大、小金川及马尔康、理县部分地区的藏族,还穿羊皮坎肩,又与羌族男女装束相似。羌族男女老人在跳“礼仪”舞蹈时,女舞者要穿一种白麻织的百褶裙;跳古老的“集会舞”时,男子穿白麻布上衣,披羊皮褂,包黑头帕,这些服饰的一致,绝非偶然巧合,而是揭示出彝、藏、羌同源的历史渊源和他们之间的传统文化内涵。他们虽然其后各自发展为不同的民族,服饰也随着这些发展而衍变,但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他们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共同的衣饰特点,又由于尊祖、崇祖、仿祖的宗教意识,在古老的追念祖先的舞蹈中,折射出祖先的服饰风貌:男女皆穿麻布衣,妇女着麻裙(褶裳),披羊(牛)皮和披毡。这都印证了史籍的记载。 汉代彝族服饰。汉晋前彝族服饰见于史籍记载也甚少。出土实物仅见云南晋宁石寨山战国西汉时期墓葬群中的青铜器人物图像,椎髻者的多种发式、服饰,不少与后期彝族服饰相类。如男子椎髻于顶,髻若角状,将束髻之带飘扬于后者,与晋代后海子霍嗣墓的壁画中的彝部族形象梳“天菩萨”(椎髻),头拖红缨和额头前后两髻且拖红缨者相似;或髻外缠帕,或髻根大如盘,或髻外缠草辫纹发箍数道者,此等发饰在五十年代凉山地区普遍可见;而“头髻缠帕,头帕一端往往竖于头前以为装饰”者,很可能是其后演变为“以帕裹头,并立于额前”的英雄髻;妇女“披发于背,以带束之”,披发是彝族妇女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在历代史籍中屡见,直至清以后,彝族妇女才始编辫戴帕帽。凉山义诺地区的妇女现在梳辫时,耳髻尚要留两绺散发,可能是披发的遗制。青铜器人物图像中的男女皆穿对襟无领外衣,长及膝;有的腰下作喇叭状,有的有褶似裙;有的披巾,拖曳于后作尾饰。男子束腰带,骑士披毡,与今彝族披毡相同。 晋代的彝族服饰。最先记录于书是《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侯王”。可贵的是,1963年发掘出土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