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对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关系的研究.docxVIP

cbc对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关系的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bc对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关系的研究 下颌第三磨牙(mtm)通常被称为愚蠢,是阻碍生长牙齿的最常见类型。冠周炎和第二颗牙缺损通常会导致临床感染。她被排除在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下牙槽神经损伤。据统计, MTM拔除术后0.4%~8.4%的患者出现下唇麻木及感觉异常等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 出现下牙槽神经永久损伤的概率约为0.12%~0.30%。 临床上拔牙术前通常拍摄曲面断层片 (orthopantomography, OPG) , 来判断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implanted mandibular thrid molar, IMTM) 与下颌管 (mandibular canal, MC) 的位置关系。但Bell等的研究表明, 曲面断层片在显示IMTM与MC的关系上精确性较差, 其预测的准确性及特异性较差。锥形束CT (CBCT) 具有放射剂量低、成像精确度高、拍摄时间短、伪影少的优点, 在显示复杂的颌面部组织上有巨大优势,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IMTM与MC在曲面断层片上有影像重叠的患者, 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更加清楚地显示牙根与神经管的关系。Nakayama等的研究指出, 在三维CT上表现为IMTM与MC有接触的病例, 术后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的几率高, 术前的CT图像有利于风险评估。 本研究通过拍摄CBCT, 明确OPG上表现为IMTM与MC有影像重叠患者的牙根与神经管位置关系, 并探讨其规律性, 为术前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1 数据和方法 1.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选取2011-11—2012-08在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要求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146例 (184颗牙) 。样本中包括男性67例 (84颗牙) , 女性79例 (100颗牙) , 年龄18~51岁, 平均年龄 (28.96±6.27) 岁。这些患者在曲面断层片上均表现为发育完整的IMTM与MC有重叠影像。 1.2 拍摄定位片 使用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CBCT机 (型号3DX Multi-Image Micro CT) 拍摄下颌后牙区。受检者面部中线与地面垂直, 端坐放松, 听眶线与地面平行, 固定头位。使用CBCT机拍摄定位片选取研究区, 定位投照中心, 扫描图像直接进入电脑。使用Morita Micro-CT机自带的I-viewer图像分析软件 (i Dexil Data Viewer, Verison 1.27, Japan Morita MFG, CORP) , 对所拍摄区域进行直接三维重建。 1.3 阻生相关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接触类型 根据曲面断层片下颌神经管壁骨白线是否可见将样本分为2类, 一类为骨白线可见, 另一类为骨白线不可见。根据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在颌骨内的深度分为高位、中位、低位阻生。根据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在牙列中的位置, 以第二磨牙为参考分为颊向移位、舌向移位、正中位。根据阻生第三磨牙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关系分为垂直阻生、水平阻生、近中阻生、远中阻生、颊向阻生、舌向阻生、倒置阻生。根据CBCT图像下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分为接触和不接触两类。在冠状面上观测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 不接触即神经管与牙根间可见有明显骨间隔, 接触即神经管与牙根间未见明显骨间隔。其中不接触类又分为以下4类, A:不接触偏颊, 即神经管位于牙根的颊侧;B:不接触偏舌, 即神经管位于牙根的舌侧;C:不接触偏下, 即神经管位于牙根的下方;D:不接触偏根间, 即神经管位于牙根的根间。接触类型又分为以下4类, E:接触偏颊, 即神经管与牙根的颊侧接触;F:接触偏舌, 即神经管与牙根的舌侧接触;G:接触偏下, 即神经管接触牙根的下方;H:接触偏根间, 即神经管位于牙根的根间且两者无骨间隔 (图1) 。 1.4 牙根与下颌神经管接触的测量 软件显示的3个界面分别为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挪动观测轴, 观测第三磨牙的毗邻位置。 当牙根与下颌神经管有接触时, 在矢状面上寻找下颌神经管与牙根接触最大的层面, 测量两者接触的长度定为接触长度;在冠状面上寻找两者接触宽度最大的层面, 测量两者接触的宽度定义为接触宽度。当牙根与下颌神经管没有接触时, 在冠状面上需找两者距离最近的层面, 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所有数值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 1.5 下亚麻的部位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询问是否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引起的下唇麻木。如有神经损伤的症状, 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对症治疗, 每两周回访1次, 记录患者恢复情况, 回访时间为1年。 1.6 数据分析方法 测量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各个分组及测量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比较各分组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