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密级:公开中图分类号:F222
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碳足迹的多维测度、分解与优化研究
作者姓名:金欢欢
学科专业:统计学
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指导教师:陈钰芬
提交日期:2022年6月
DissertationSubmittedto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
forDoctor’sDegreeofEconomics
MultidimensionalMeasurement,FactorDecompositionand
OptimizationofChina’sCarbonFootprint
Author:HuanhuanJin
Major:EconomicStatistics
Supervisor:YufenChen
Jun.2022
SchoolofStatisticsandMathematics
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
Hangzhou,310018,P.R.China
摘要
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
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文在“碳达峰”战略目标下,以碳足迹为研究对象,
分别从区域和产业视角对碳足迹进行了多维测算,分析了碳足迹的影响因素,并
构建了以“碳足迹”总量约束为目标的优化分析框架,旨在为推进“碳达峰”战
略目标提供参考或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从区域视角测算了我国碳足迹的水平。首先,基于排放因子法测算了
2010-2019年各地区的碳足迹,并利用Moran‘sI指数分析了区域碳足迹的空间相
关性,发现区域碳足迹的集聚状态较为稳定,经济落后地区以L-L型集聚模式为
主,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一般呈现为L-H型或L-L型;其次,将碳汇纳入碳足
迹测算框架,发现上海、天津、江苏、山东和北京等地因经济增长产生了碳赤字,
而内蒙古、黑龙江、云南等地区则在碳生态平衡上具有明显优势;最后,构建了
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价值链角度开展了区域碳足迹分析,发现区域碳足迹呈现
出“凸型”特征和“同向”特征。另外,各地区完全排放强度高于直接排放强度,
故按直接排放的碳足迹核算碳责任有失偏颇。
第二,从产业视角测算了我国碳足迹的水平。首先,构建产业碳足迹投入产
出模型,发现碳足迹产业分布较为集中,前五大产业的碳足迹水平占总量的
79.05%。重工业部门的碳吸附能力最强,但不同部门的碳足迹感应力系数差异明
显,核算碳足迹时需根据中间产品供需进行核减;其次,考虑产业转移关系以及
产品生产生命周期,提出了EIO-LCA模型,发现产业部门可分为“碳结果”社
区、“多重碳作用”社区、“碳原因”社区和“碳中介”社区。不同社区消耗碳的
模式不同,在碳排放中承担的责任有明显差异;最后,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并利用QAP回归分析了碳足迹转移的影响因素,发现工业部门是碳足迹的主要
来源部门,占全行业碳足迹总量的76.54%。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长期提供中
间产品。地区间的价值流动是碳足迹转移的最主要媒介,能源强度和环境规制强
度也是导致碳足迹转移的主要因素。
I
第三,对碳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首先,对Kaya恒等式进行了改进,
发现经济发展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