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复调钢琴教育的发传承与发展》7200字.docxVIP

《我国复调钢琴教育的发传承与发展》7200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复调钢琴教育的发传承与发展

目录

TOC\o1-3\h\z\u第一章中国钢琴教育中之复调的传承与发展 7

第二章当代中国复调钢琴教育现状 8

第一节钢琴学习中复调音乐的学习现状 8

第二节复调音乐演奏特点分析 9

第三章复调音乐对钢琴学习的意义 10

第一节承载内涵,为音乐构建故事情节 10

第二节着眼现代,为音乐注入情绪灵魂 10

第三节以人为本,为听众提升情感重量 10

参考文献 13

第一章钢琴学习之复调的传承与发展

具有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承载着绚烂丰富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的基础与摇篮,同时引领并丰富着世界音乐的发展。经过5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在不断演变和丰富、创新和凝练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特殊文化形态[1]。随着近代的到来,中西文化不可避免地在历史潮流中相互碰撞、交流,开出绚丽壮丽的花朵。同时,中国传统音乐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被西方音乐世界的理念影响着,颠覆了中国音乐根深蒂固的观念。结束闭关锁国政策后,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使西方音乐理论和钢琴乐器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2]。随后,随着学校音乐的开学、公办学生和音乐家的出现,复调技法开始在中国民族音乐中萌芽。

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萧友梅等音乐艺术家为代表的中国专业音乐家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地、严格地探索研究复调音乐,与之相关的复调理论与作品逐渐浮出水面[3]。例如,出现了苗天瑞主编的《对位小结》——我国最早的音乐对位教材。同时,王光启编著的对位音乐也将复调音乐和对位技术全面而深入地介绍给中国人[4]。

对西方复调音乐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90年左右的佚名论著《音乐手册》和教科书《学习手册》中,它详尽描述了其形态:两条旋律同时进行,一个声部是素歌旋律,称为主声部,另一个声部在上方五度或四度上重叠主声部,这两个声部或其中之一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八度重叠。这种早期的复调形式被称为“奥尔加农”,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平行奥尔加农、反向和斜向的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和有量奥尔加农。

迪斯康特是奥尔加农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调形式。从10世纪至16世纪末,迪斯康特指的是在已有旋律上作即兴对位的作曲手法,而在12-13世纪时,两个声部以相似的有量节奏进行的复调形式称为迪斯康特。迪斯康特的低声部是带有节奏模式的旋律,因此高声部与定旋律声部形成一音对一音的风格,但它们旋律进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反向的。

12-13世纪,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聚集了大批创作复调音乐的教士,形成“巴黎圣母院乐派”,是当时欧洲复调音乐的中心,莱奥南和佩罗坦是留下名字的仅有两位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奥尔加农和克劳苏拉。

克劳苏拉是自身完整而起讫分明的无词的复调短歌,用迪斯康特风格写作,莱奥南最早把迪斯康特的风格的克劳苏拉用到他的奥尔加农中,佩罗坦及其同时代人创作了千百个迪斯康特式克劳苏拉,用来替代莱奥南和其他早期作曲家奥尔加农中的类似段落,因此又称为“替换克劳苏拉”。佩罗坦的“替换克劳苏拉”是13世纪经文歌的直接先驱。

13世纪以后,经文歌成为最重要的音乐体裁。经文歌的结构方法是:从日课交替圣歌中选取定旋律,加以修饰并成为有量音乐,当它有了规范化的节奏时,就成为迪斯康特,其后又在经文歌上配上第三声部。

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经文歌,最低声部是全曲的基础,称为定旋律声部,一般采用素歌旋律,处理成规律性反复的节奏型,另两个声部分别称为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配唱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经文歌最重要的特征是:各声部旋律线条的独立性以在不同声部运用不同歌词。

经文歌的定旋律来自于素歌,它的歌词就直接采用拉丁文圣咏歌法词,上方声部的歌词原来也是拉丁文的,但随着经文歌创作中世俗内容的日益增多,上方声部的歌词也呈方言化趋势,法语是最常用的方言,歌词表现的内容多与情爱有关,第三声部通常是欢快的,第二声部则如怨如诉,两段歌词用同时代游吟诗人歌曲的风格。这样的经文歌显然与虔诚的教会礼拜仪式不相协调,已成为真正的世俗音乐。经文歌的发展高峰在13世纪至17世纪。

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钢琴演奏方式和演奏技巧,不断的追求音乐艺术的更高境界,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艺术成果,我国很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在国内学有所成之后,选择继续到国外进行留学深造。他们来到国外的西方复调音乐之乡,通过刻苦的学习和演奏技巧的磨练,深刻的感受到了西方复调音乐的艺术魅力,并且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之中,掌握了西方复调音乐的内涵与演奏技巧等宝贵的知识。当这批优秀的人才,学有所成之后,他们从留学归来后,把西方复调音乐学习带进了中国的专业音乐学习殿堂,如萧友梅、黄自等,他们不仅练习复调音乐、翻译大量外国复调理论书籍,还注重复调音乐

文档评论(0)

02127123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关注原创力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