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春秋笔法与实录精神: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方法及方式——精读《苏武传》联读《屈原列传》.docxVIP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春秋笔法与实录精神: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方法及方式——精读《苏武传》联读《屈原列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阅读专题

春秋笔法与实录精神: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特点及方法

——精读《苏武传》联读《屈原列传》

【专题解释】

本专题精读《苏武传》,联读《屈原列传》,比较赏析两篇文章写人叙事语言的特点和情感态度表达的不同,并探究不同语言风格背后相同的春秋笔法和实录精神。

【预习任务】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苏武传》和《屈原列传》,绘制一张史实脉络图。

2.找出文中或显或隐地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

3.阅读《汉书·李广苏建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两篇传记的完整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重点关注传记最后

作者对苏武和屈原的评议。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导入:班固的《苏武传》是一篇经典的人物传记,被前人称为“叙次精彩,千载下犹有生气”(赵翼《廿二史札记》)。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同为史传文学的优秀代表,班固与司马迁用不同的语言风貌,或节制或恣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任务一品“言”读“人”

1.细读《苏武传》,梳理人物语言,并完成相应表格。

人物

出现次数

出现场合

艺术作用

主要人物:苏武

6处

出使匈奴后的重要场合(如“欲自杀”前表明心迹;劝降时表明自己的忠心等)

少而精地穿插传主语言,既强调了苏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又突出表现了苏武的精神品质和形象。

次要人物:单于、虞常、左伊秩訾、卫律、李陵等

11处

单于:出使前、归汉前

虞常:谋反密会

左伊秩訾:处决会议

卫律:劝降

李陵:劝降、诀别

1.勾连传记的史实经过。(单于之说引出苏武出使匈奴;虞常之说导致苏武被扣匈奴;左伊秩訾之说造成苏武羁留匈奴;单于之说引出苏武归汉。)2.反衬苏武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卫律与李陵身份立场不同,劝降内容角度不同,逐层递进互补,在更高层次上揭示了苏武人格的高贵。)

2.演读苏武的6处语言,品味赏析其在内容侧重和言语形式上的特点。

学生品读,教师点拨:(1)内容侧重:短短6处人物语言,高频词是“死”(一处“生”,意也同“死”),共有6次。如此高密度提及生死问题,形成了特定的主题强化。苏武羁留匈奴期间,不管是一开始他想要在“屈节辱命”前自杀还是后来十几年北海牧羊顽强求生,都表现出了一种同一性,那就是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永远高于个人的生死安危,这让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贞形象得以深刻表现。《汉书·李广苏建列传》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2)言语形式:苏武的语言以短句为主,句式整齐,简洁凝练,直击主题。这样的语言特点与苏武外交使节的身份密切相关,同时更能体现苏武面对家国荣辱时处事态度的坚定、果决。开头两处语言,短短数语后都跟随一个“自杀、自刺”的动作,更是其中鲜明的例子。

3.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人物语言艺术并比较探究两篇传记在人物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屈原列传》中的人物语言不多,除了屈原外,就属张仪和渔父的语言最多。张仪不多的三句话体现了其狡诈、冠冕堂皇的一面。这三句话更是简洁地勾画出了楚国落入秦国的圈套、走向衰落,进而国灭的一系列过程,生动凝练。渔父的语言多对偶、反问,语气较强烈,看似是对屈原的劝告,实则是反衬屈原为人处世之道。屈原的语言也不多,除了两句对楚怀王的进言外,都出现在投江前与渔父的对话中。这段对话中,屈原的语言多用对偶、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抒情性强,具体直观地展露出屈原的内心。他对楚国的拳拳之心和深挚浓郁之情,令人动容。

总体看,两篇传记在人物语言风格上都能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精要生动。但《苏》文的人物语言更重藻饰,更典雅,比如李陵劝降时的那段话,而且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是含蓄委婉的。《屈》文中的人物语言口语化倾向更明显,且作者会借人物流露出鲜明的主观倾向,比如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第二课时

任务二循“言”入“理”

1.史传文学作品中,叙事是骨架。通读概括两篇文章的史实经过,并梳理文章叙事的详略。

点拨: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苏》文的叙事按照时间顺序顺次而下,出使前、归汉后叙事较为简略,重点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叙事详略得当,重点叙述了苏武两次面对劝降时的表现,且都是劝降者苦口婆心,大段陈说各种威胁利诱,而苏武则是言语精简,态度坚决。《屈》文中叙述最详细的是两段史实。一是屈原第一次被罢黜后秦楚两国的斗争,直至楚怀王客死他乡;二是屈原投江前遇到渔父时两人的对话。其余史实都非常简洁概括,但有两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司马迁进行了大篇幅书写。一是在谈到屈原因谗言被楚王疏远后创作了《离骚》,司马迁对《离骚》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二是写到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说入秦后客死他乡的史实时,司马迁对屈原和楚怀王进行了评议。

2.由是观之,这两篇文章的叙事详略安排有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k12学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