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第一单元 第1课 (2)齐桓晋文之事.pptxVIP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第一单元 第1课 (2)齐桓晋文之事.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前知识铺垫;1.作者知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功夫,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中。全书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到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2.孟子的基本思想

(1)民本: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的观点,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就是民心。

(2)仁政: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养民,一要制民之产,二要休养生息;教民,即教化百姓,明人伦。;(3)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的“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仁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是先秦时代与“霸道”相对的概念。“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诸侯国国君大多认为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可取得胜利。

(4)性善: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3.背景知识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场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阐发了他“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4.读准字音

(1)胡龁(hé)

(2)衅钟(xìn)

(3)觳觫(húsù)

(4)褊小(biǎn)

(5)忖度(cǔnduó)

(6)挟太山(xié);古往今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或者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安康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或者为了自己的同胞能享受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而不惜牺牲自我的生命,或者为了国家的和平独立敢于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他们无一不是用切实的行动甚至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他们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光辉的业绩如同漆黑的历史航程上的一座座耀眼的灯塔,引领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齐桓晋文之事》,跟着孟子俯瞰那个时代的家国天下。;课时1掌握文言知识,理“保民”“推恩”内容;;活动一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1.通读全文,梳理内容、结构,补写出右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活动二解释重点字词,强化翻译的准确度

阅读课文“齐宣王问曰……王请度之”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思。

(1)无以,则王乎:__________

(2)彼恶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_____________

(4)则牛羊何择焉:________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___________

(6)有复于王者曰:_______

(7)挟太山以超北海:_______;3.指出下列句子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并予以订正。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译文: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大王看见了,问道:“牛怎么了?”;(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译文:大王不要奇怪于百姓认为您是仁爱的。;(5)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译文:我就做了,反而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4.对课文中“为长者折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所见不一。江希张《四书白话解说》说:“枝,是树枝;折,是折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枝,同肢。折肢指按摩。”李观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说:“‘折枝’一说是折花木之枝,又一说是躬身行礼。”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为合理?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示例)把“折枝”解释为“折取树枝”“按摩肢体”“躬身行礼”,共同点都是以“折枝”与“挟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东郭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