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作文:文化思辨 思想篇.docx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作文:文化思辨 思想篇.docx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作文:文化思辨思想篇

概述

一个民族的思想与哲学,最能代表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恒久流传的思想与哲学塑造了民族的气质与精神。

关于人的尊严、价值、节操,中国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但无所不在的专制权力却釜底抽薪般的取缔了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暴力的肆虐与淫威下,士节也成了傀儡。纵观历史千年下来,如水银流泄节操碎了一地,没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公民人格。

法西斯体制的专制、暴虐和反人类堪称登峰造极,他们的思想和体制有着历来专制暴君的愚民术的影子。剥夺思想的权力,钳制言论的自由,给思想穿上制服给灵魂带上枷锁,通过法西斯的那一套哲学美学与现代技术的高效运作,希特勒成功地将德意志民族变成了驯服的工具,杀人的机器。谴责和惩戒作恶者,反思和废除这种罪恶的土壤才更有价值。

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求索,也在于对当下的近距离审视。这样的审视虽然难免有情感上的牵绊,却别有一种现实观的殷切情愫,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城市或乡村,哪怕一棵大树的进城或者一座坟墓的迁移,都需要思想的烛照。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悲哀的,一场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若缺乏足够的思想资源,必然会导致难以预料的灾难或遗恨。

思想,以他的灵光让人仰望,但思想的运行,更需要批判、需要交锋,需要思辨。关于卢梭的争议正说明了思想与思想家的价值,正在与被历史反复提及和争论

说士节王学泰

“士节”这个词有点“古”,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此文的开头不能不对它做些解释。最初“士”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教育总长章士钊著文说晏婴的“二桃杀三士”是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把“士”解释成为“读书人”,没有考虑到“士”之所指是有个发展变化过程的,遂为鲁迅所笑。“节”指节操,“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这里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朱自清曾说:“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论气节》)朱先生只是讲了士节的外在表现,忽略了“士节”也是士人的内在需求。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表现,士人在严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

?一、士节的基础

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的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了,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挺了。

《吕氏春秋》专门有一节就叫“士节”。《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集合各个学派的精英写的一部著作。“士节”大约是纵横家的作品,文章写得铺排夸饰: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

文中强调“士”的操守的坚定、人格的独立、并夸大士的能力和作用,强调了他们的“独立”和尊严。但这种强调本身就缺乏底气,因为已经没有了制度的保障。当时天下纷纷,你争我夺,强者渴望统一天下、传之万世;弱者也在争取一席之地,至少也要保守社稷,使祖宗的香火不致断绝。而士是各国争夺天下的助手,一些士人还制造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舆论,一时哄传,《吕氏春秋》中的这段很像广告的妙文也是“舆论”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高价出卖给识货者,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时的诸国的国君因为是世代相传,退化者多,面对纷乱列国形势这些君主不知怎么办才好,争相从各国引进士。于是,需求者众,“士”自然会以为奇货可居,不必对统治者低三下四,“说大人则藐之”,士仿佛坚挺起来,但这离真正的独立性还很遥远。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那时毕竟离贵族社会相去不远,每个阶层的人们对属于自己操守的记忆,尚未完全丧失,有的还能严格遵守,所以才会有“宋襄公不杀二毛”“二桃杀三士”“专诸刺王僚”“荆轲刺秦王”等被后世聪明人视为“愚蠢”的事件的发生。也因为君臣之隔尚不太悬绝,上下之间也还保留了一些相对关系,没有单方面的奉献。

还应该看到在当时学派蜂起、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于诸侯之间,在游说人君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利益,在许多学者看来君臣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他们之间互有权利义务。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穆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