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著名戏剧.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著名戏剧

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桩、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明末清初南昌、新建两县元宵灯彩活动之中,初名茶灯,又名茶灯戏。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志》载:“逢春季节,迎神赛会,均演看茶灯、茶灯戏”。这种茶灯由一对灯头走在前面,四个茶女扮演者手持茶篮灯,后随六个鼓乐手,演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或[拜年调],常与龙灯、狮灯结伴,沿街歌唱。有时兼演一旦一丑的小戏,旦舞手帕,丑耍纸伞,表演《秧麦》《卖杂货》《攀笋》《补背褡》《卖花线》等剧,曲称“杂调”,轻松活泼,有灯有戏,故又叫做“灯带戏”。南昌采茶戏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

宜黄戏宜黄戏,亦称“宜黄班”“大戏”“土戏”“老二黄”等。由明末清初形成的宜黄腔发展而成的,因产生于宜黄而得名,是江西省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地方传统戏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宜黄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西秦腔的“吹调”,演变成的宜黄腔是清末吸收其他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唱腔以宜黄腔为主,此外有反调、唢呐、西皮、浙调、吹调、南北词等,男女同腔同调。净脚行当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之分。表演艺术上保存了一些古风。2006年5月20日,宜黄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8。宜黄戏(3张)宜黄腔是由西秦腔演变而成的。明末清初,当着西秦腔在南方落脚以后,声腔上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江西便出现了以唢呐伴奏的二凡和以笛子伴奏的吹腔。

瑞河戏瑞河戏,是一种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高安采茶戏的一个组成部分。流行于江西高安、奉新、宜春等地。渊源于清康熙年间的采茶班,清代末年又从瑞河大班中吸收了部分剧目和表演艺术,开始演出袍带戏。但艺术上仍以表现民间生活的小戏最有特色。瑞河戏主要唱腔分歌腔、彩调和高腔三类。高腔来自瑞河大班,有帮腔,也用小吹(海笛)、大吹(唢呐)、横吹(笛)等管乐器。锣鼓点子非常丰富,有[桥槌]、[幺二三]、[画眉跳架]、[羊子顶头]、[水上游]等,用以配合特殊的身段动作或烘托规定情景,表现能力较强。

宁河戏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明隆庆元年(1567年)即有专业班社,唱高腔,清初又从徽班中吸收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西皮,从宜黄戏中吸收二犯,至清乾隆年间,宁河戏的高腔,昆腔逐渐衰落,皮黄由十分繁荣,至清末亦趋衰落,脚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宁河戏又称宁州大戏或宁河班。是江西大型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带。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0余种,多系整本,声腔以二凡和西皮为主,兼收徽调、昆曲和民歌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宁河戏。修水县以其境内最大河流修水而得名,源出幕阜山,由山口、东津、渣津、杨津、溪口等水汇聚而成修水,流经武宁、永修等县,与赣江汇合,流入鄱阳湖。

赣剧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赣剧起源于赣东北,流行于江西省境内。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是古代四大声腔之一。1951年定名为赣剧。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歌舞结合,声腔体系十分丰富。2011年6月8日,赣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44。南宋末年,江西的东北地区就传进了南戏。弋阳腔是南戏流落于弋阳县的一支,在与当地的方言土话相结合后孳乳出的一种新的地方腔调。在江西,早期的弋阳腔班社在上饶、南昌、吉安等地建立了三大活动中心,北至九江,南达赣州,中到抚河后因青阳腔入赣,致使江西本地的弋阳腔默默无闻,乃至汤显祖有“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之说(《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盱河戏盱河戏,流传于广昌县境的一个古老剧种。别名大戏、土戏。盱河戏发祥于甘竹镇,原先专唱高腔,后与皮黄诸腔盱河戏相结合,遂形成以唱皮黄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剧种。因该剧种只流行于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为盱河戏,并建立了广昌县盱河戏剧团。主要招式有起霸、捞剑寻月、金钱跑马、观音观掌、落马擒王、团牌摆阵、长棍开操、花枪对打等。其特点为,原专唱高腔,后以唱皮黄腔为主,表演豪放而凝重,炽烈而规范,

文档评论(0)

leet1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