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与《搜神后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搜神记》与《搜神后记》

中国古小说兴起于魏而大盛于晋;晋人志怪小说中最著名的有两部:干宝的《搜神记》与陶渊明的《搜神后记》。书名中的“神”乃是非理性存在的一个代表,二书中固然有神,而更多的是仙、鬼和精怪。这四类非人分子在中国人头脑里一向颇为活跃,至今尚远未绝迹。

干宝(字令升,?~336)是晋代最重要的小说家,而他的主要身份却是史学家,著有西晋五十三年的编年史《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甚为当时所称”。又有经、史、子等方面的著作二十余种,均大抵散佚;干宝本来并不信鬼神,后来遇到几件怪事,一变而为笃信,并花多年时间以史家之笔大写专记鬼神故事的《搜神记》。当时的大名士刘惔开玩笑地称他为“鬼之董狐”——专门为鬼神立传的伟大史家。

《搜神记》原有三十卷,早已亡佚,后来通行的是明朝人辑录的二十卷本。明朝人整理古籍往往比较粗枝大叶,《搜神记》的这份辑录本也不甚精审,鲁迅先生说此书“半真半假”,他曾有重新校勘或辑录之意,现在还可以看到一部分草稿,但后来没有做下去。今有李剑国先生新辑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后出转精,比旧辑本高明多多。

干宝撰写《搜神记》的方针是“撰记古今怪异非常之事,会聚散佚,使自一贯,博访知古者”,所以其中颇有抄自先前诸书中的材料,又搜集口述资料,形成一部集大成式的故事集。但“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所以他也有所選择,有所加工,总起来看态度很认真,是当作历史书来写的,意在“发明神道之不诬”,并非有意为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

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于是乎就有巫出来。巫到后来分为两派:一为方士,一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息,所以志怪之书特多……六朝人视一切东西都可成妖怪,这正就是巫底思想,即所谓“万有神教”。此种思想,到了现在依然留存,像常见在树上挂着“有求必应”的匾,便足以证明社会上还将树木当神,正如六朝人一样的迷信。其实这种思想,本来是无论何国,古时候都有的,不过后来渐渐地没有罢了,但中国还很盛。

干宝的思想正是巫的一套,《搜神记》中大量的故事不免比较简单而且近乎老一套,比较无味;但鬼神的故事总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看似荒诞不经,其中有些总还是曲曲折折地反映了某种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某些优秀之作如果抛开“神道不诬”的旧观念而当作小说来读,还是很有兴味的。

《搜神记》中好玩的篇章不少,例如关于孝子董永的故事: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遗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勤劳、善良、孝顺、守信,董永表现出全面的高尚品质,足以感动神明——这样的好人自当有好报,所以天帝派织女来给他帮忙、赐福,主动嫁给他,帮他还债,从为奴的处境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故事深刻地符合中国的世道人心。孝敬父母,养老送终,欠债还钱,说话算数,这些都是传统道德中的天经地义,属于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至今没有过时。

先前刘向的《孝子传》中已经讲过这个故事,后来唐代出现了《董永变文》,话本小说中则有《董永遇仙记》,戏剧舞台上亦复搬演不衰,黄梅戏《天仙配》尤为家喻户晓。《搜神记》承上启下,在董永故事的传播演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表现这一主题的还有丁姑的故事:

淮南全椒县有丁新妇者,本丹杨丁氏女,年十六,适全椒谢家。其姑严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笞捶。不可堪,九月七日乃自经死。遂有灵响闻于民间,发言于巫祝曰:“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七日,勿用作事。”吴平后,其女幽魂思乡欲归。永平元年九月七日,见形著缥衣,载青盖,从一婢,至牛渚津求渡。有两男子共乘船捕鱼,仍呼求载。两男子笑,共调弄之,言:“听为我妇。当相渡也。”丁妪曰:“谓汝是佳人,而无所知。汝是人,当使汝泥死;是鬼,使汝入水。”便却入草中。须臾,有一老翁乘船载苇,妪从索渡,翁曰:“船上无装,岂可露渡,恐不中载耳。”妪言:“无苦。”翁因出苇半许,安处著船中,径渡之,至南岸。临去,语翁曰:“吾是鬼神,非人也,自能得过。然宜使民间粗相闻知。翁之厚意,出苇相渡,深有惭感,当有以相谢者。若翁速还去,必有所见,亦当有所得也。”翁曰:“愧燥湿不至,何敢蒙谢!”翁还西岸,见两男子覆水中。进前数里,有鱼千数跳跃水边,风吹至岸上。翁遂弃苇载鱼以归。于是丁妪遂还丹杨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