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写作格式(仅供参考)
论文题目口□□(黑体,小二,加粗,居中)
作者姓名(多作者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仿宋,小四)
(作者所在单位,写至二级,所在城市,邮编)(楷体,小五)
摘要(黑体,小五,加粗):[
。(宋体,小
五)
关键词(黑体,小五,加粗):□]□(宋体,小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一、一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居中)
(宋体,五号)
二、一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居中)
(一)二级标题(黑体,五号,加粗)
1.三级标题(楷体,五号)
正文:
。(宋体,五号)
2.三级标题(楷体,五号)
正文:
(宋体,五号)
(二)二级标题(黑体,五号,加粗)
1.三级标题(楷体,五号)
正文:
(宋体,五号)
2.三级标题(楷体,五号)
正文:
(宋体,五号)
参考文献:(黑体,五号,加粗,按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序,文中引用加[1][2]等上标号)
[1]
[2](宋体,小五)
……
……
…
ENGLISHTITLE(TimesNewRoman,三号,加粗,居中)
英文作者名(用汉语拼音,姓氏全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名间用-连接,Times
NewRoman,小四)
(英文作者单位名,所在城市、所在省,邮编,TimesNewRoman,小五,斜体)
Abstract:(NewRoman,五号,加粗)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000o000oo0000oo00o0000000O0000OoOOOOO0OOOOOoooooooooooo.(NewRoman,小五)
Keywords:(NewRoman,五号,加粗)ooooo;oooooa;ooocooo;oooo;ooooo(NewRoman,
小五)
(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名、英文作者单位名、摘要、关键词等分别与上面的中文部分一一对
应。)
表格格式:
表格格式:
表31978——1989年国家银行信贷资金来源、运用(亿元)(表题:黑体,五号,居中)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各项存款
1134.5
1339.1
1661.2
2035.6
2369.9
2788.6
各项贷款
1850
2039.6
2414.3
2764.6
3180.6
3589.9
各项存款-各项贷款
-715.5
-700.5
-753.1
-729
-810.7
-801.3
年份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各项存款
3583.9
4264.9
5354.7
6517
7425.8
9013.9
各项贷款
4766.1
5905.6
7590.8
9032.5
10551.3
12409.3
各项存款-各项贷款
-1182.2
-1640.7
-2236.1
-2515.5
-3125.5
-3395.4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资料来源文字说明:宋体,小五)
表格中文字内容:宋体,五号
表格中文字内容:宋体,五号
图格式:
图格式:
图题置于图表下方。
图题文字:黑体,五号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
[1]汪洋.邮政储蓄、政策性金融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J].当代财经,2004,(5):12-18.
[2]杜惠芬.邮政储蓄制度下货币乘数的漏损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4,(4):35-42.
[3]蔡友才.“第五大金融机构”何去何从——我国邮政储蓄体制问题实证研究[J].经营
管理者,2003,(5):87-94.
[4]唐成.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和邮政储蓄的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2,(11):110-117.
[5]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200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