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对联第一讲 (2).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润地无声对联讲稿

第一讲:认识对联

大家好,我们这个班原计划是诗词班级,前面的老师已经讲过课,由于前面的老师事物比较多,所以渔村的渔舟晚唱老姐姐找到我,让我接过这个班级的讲课任务,说实在话,我从心里不愿意做主讲,原因是,自己学识不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我也十分懒惰,怕误导了大家。同时工作忙起来时间上也十分紧张。但是看渔舟晚唱年逾古稀来找我,又不忍心推辞,就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我与班委的几位老师研究一下,认为这个班级大部分同学是初次学习律诗,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铺垫,所以,就准备增加一些对联课程,然后我们再进入律诗的学习。班级中也有一些同学是学习过对联和律诗的,也在其他地方听过课,也不乏一些老师在这个群里面,这一次委屈你们就当作是复习和督导我了。

这样我们就从对联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希望对初次接触对联的朋友能有所帮助。为今后学习诗词打好基础,计划用10个课时左右把对联基础讲完,看大家理解程度再是否提前结束转入诗词的学习。

在这里我感谢各位老师和班委为大家做出的奉献,谢谢你们。

我们的讲课时间还是定在周二晚8点开始。每次开始讲新课前我们用几分钟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大家提出的问题。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通过组长提给我,也可以留言给我,我们好及时的解决学习中的疑点。每个课间休息10分钟。

第一节课:对联综述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1、起源

对联的起源,是指对仗句最初从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独立使用的时间。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

一般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

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第二种看法,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现在流传较广的是说东汉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文学家孔融有“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联,为孔融诗作中的摘句联,它距今已有1800年,比孟昶的“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要早700年,说此联应是距今最早的对联。根据相关资料,见《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孔少府集》记录有孔融留存于世的《临终诗》、《六言诗三首》、《杂诗二首》等八首诗,其中未见有此两句诗句,却在《后汉书》中有了重大发现,其卷七十《孔融传》中有此记载:“岁馀,复拜太中大夫。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乃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由此可见,它既非来自孔融的诗作,更不是孔融为作联而写,仅仅只是孔融的感叹,它最初存在的形式既非诗更非联,后人之所以认为其为联,是因为误认为其来源于孔融之诗作,而且其本身极符合对联创作之特性,现在我们如将之作为摘句联来使用,也不失为一幅佳联看来,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

2、发展

对联的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

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说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陆续发现的一些出现于唐代的实实在在的对联作品,便是有力的说明。方东先生就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了三副唐代的堂室对联。一副为唐乾符(874~879,僖宗年号)进士林嵩所题。联曰: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另两副为陈蓬所题

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

注: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

如李白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

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天水一色

文档评论(0)

187****62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