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题材国产剧《小别离》《小欢喜》传播心理透析.docVIP

教育题材国产剧《小别离》《小欢喜》传播心理透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题材国产剧《小别离》《小欢喜》传播心理透析

【摘要】近年来教育题材国产剧火爆荧屏:2015年的《虎妈猫爸》,2016年的《小别离》,2019年的《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及火爆暑期的《小别离》之姊妹篇《小欢喜》。系列亲子关系、家庭教育题材的电视剧燃爆收视率,其传播现象背后暗含的心理规律不容忽视。教育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具有潜在受众和超乎寻常的传播价值,受欢迎的教育题材国产剧在艺术创作和市场传播等方面又涉及诸多因素,其内在规律值得探求。在传播学视角下探讨教育题材国产剧暗含的传播心理学规律也颇具新意。

【关键词】教育题材国产剧;传播心理;《小别离》;《小欢喜》

近年国产电视剧一扫抗日神剧、仙侠奇幻、皇朝宫斗剧的浓雾重霾,开启了直面当下、回归现实的创作路径,连续上映几部贴近寻常百姓、散发人间烟火的现实主义剧作,其中教育题材电视剧更为引人入胜,如2015年的《虎妈猫爸》,2016年的《小别离》。2019年国产好剧不断,有《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更有火爆暑期的《小欢喜》。这一系列关于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电视剧多棱镜般折射出青春期烦恼、亲子关系处理、升学与留学等现实问题,受众得以管窥各种生活困境,反观自我,体察现实的温暖和残酷。

《小别离》和《小欢喜》是汪俊导演的姊妹篇作品,因聚焦当下中国式家庭教育理念、亲子关系问题而备受关注,引发追剧热评。《小别离》被誉为“首部聚焦中学生留学教育的国产剧”,以中学生教育、留学教育为话题引子,展现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家庭面对教育时迥异又趋同的心路历程,俘获99%的受众。该剧豆瓣评分8.2,腾讯视频评分8.9。2018年获得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现实主义题材)奖,2019年获得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传播奖。《小欢喜》则在前十集播出中好评率急速攀升,最终以豆瓣评分8.4、腾讯视频评分9.4完美收官。该剧比《少年派》剧情更接地气,比《小别离》剧中的人物形象更趋自然饱满,剧情更显真实紧凑。《小别离》传播议题设置为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困境,选择积极面对还是消极逃避?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又渐渐告别。《小欢喜》突出表达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会成长,努力寻求双向代际观念的差异和解,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该剧以三组颇具代表性的家庭,聚焦孩子迎接高考的特殊阶段,所展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影射了当代家庭和社会现实。剧中人物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故事、细节、场景、对白、人物十分真实,演绎当代中国家庭的悲欢苦乐,代入感强,受众更易产生共情。教育题材国产剧火爆荧屏背后的传播心理规律和特点不容忽视,本文仅以《小别离》《小欢喜》作为大众影视传播案例加以探讨。

一、题材契合受传者本位论的传播心理策略

任何传播活动必然涉及传播者、内容和接受者三个基本要素和环节。就传播的两级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而言,传播者必然以受传者本位观引导信息甄选、输出,方可洞悉受传者心理系统这个“黑匣子”,从而达到信息传播致效。受传者的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心理选择、心理反应是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关键。从传播的信息内容选择来看,关注受众所关注的是传播致效的首要前提。教育一直是社会热点之一,凡涉及教育、亲子话题都能引发成千上万家庭的共鸣,让14亿人中的中国父母和子女感同身受、唏嘘不已。所以《小别离》《小欢喜》两剧剧情毫无悬念地引爆网络话题:“孩子不好管,留学是良方?”“青春期引发的种种困惑”“留学低龄化现象”“高考焦虑症”“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话题皆指向中国家庭面临的相同压力——教育问题谁都无法避之,富人穷人都心焦。

(一)教育焦点投射社会文化心理图式

1938年,中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吴文藻在《论文化表格》一文中谈道:“一切精神现象都是心理现象。凡关于生活习惯的情操态度,或关于发明发现的心思才智,以及思想和信仰等等质素,都是最显著的心理形式。我们根据‘心理即是精神的解释,可以说文化的来源是个人的,故其本质乃是心理的。”[1]

鐘年教授从心理学角度阐释“文化”:文化是社群共享的行为模式;文化是人们拥有的一整套认知系统;文化是大众共享的无意识结构。文化的积淀熏染构成了大众心理的内在肌理脉络,并外显为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图式。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相对更重视大众策略,而去个体化。中国社会自古认同读书是改变个体命运的重要方式,趋同的认知体系构成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并左右历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中国家庭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看重,加之中国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的特点,“学而优则仕”“鲤鱼跃龙门”“寒门出贵子”“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心态根深蒂固,成为父母的教育信念,并逐渐固化为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心态层面的文化。万千家庭为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升学、就业殚精竭虑、忧心如焚。如何教育?如何学习?如何应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