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学案例
本节微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教材2019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的探究实验。王真真老师立足于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的指导思想,将实验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进行了本次的探究活动,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此次教学流程高度复原科研历程,分为提出问题、开题答辩、实验实施和结题汇报四个环节。
(1)提出问题。结合学生在阅读了《寂静的春天》之后的发问:土壤真的这么神奇吗?以及课本上的探究实验。实施了本次探究活动。
(2)开题答辩。通过激烈的开题答辩,学生按照课题的现实意义、设计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可行以及报告人的表达和答辩的能力进行评价,然后投票,最终评选出了3个问题:树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环境温度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土壤深度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关系。其中,后两个课题是对教材课题的延伸。
(3)实验实施。在材料准备阶段,3个人组成一个小分队,1队的主要任务为挖土,采摘并剪裁树叶;2队制作纱布袋。最后大家一起将剪裁好的树叶和纱布袋组装起来。实验实施阶段,学生则分为2人一组,共3组,分别相应的自变量。实验进行时,2人相互配合,先称量1kg的土壤装入餐盒中铺平,接着均匀放置三个纱布包作为实验重复,然后再在其上均匀覆盖1kg的土壤,最后用双层浸湿的纱布将其覆盖。完成之后贴上标签,将其放置在自变量条件下。
(4)结题汇报。综合几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在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高温,10~20cm深的土壤分解作用较好。
我们经常说“遗忘以后剩下来的内容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教师,我经常反思,在知识之外,我们真正给予学生的是什么呢?除了知识本身,更多的应该是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