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法海的人物形象在同名电影和话剧《青蛇》之比较研究.doc

法海的人物形象在同名电影和话剧《青蛇》之比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海的人物形象在同名电影和话剧《青蛇》之比较研究

【摘要】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分别在1993年和2013年先后被导演徐克和田沁鑫改编为电影和话剧。时隔二十年后再次搬上舞台,李碧华的《青蛇》在被搬演故事内容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仍然采用了不同以往的神话传说的叙事视角,即以青蛇的视角为出发点,但是故事内核的侧重点在不断发生改变。法海作为一个得道高僧,作为“妖”的异己力量,在青蛇与白蛇的较量与斗争中,人物性格不断发生变化。相较于在电影中,法海的形象可以说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在话剧中“人情味”十足,电影则含有更多的伦理色彩,落脚于传统民间故事。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比较法海的人物形象在李碧华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和话剧的异同,即:法海在同名电影和话剧《青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法海与青蛇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导演在讲述故事上对法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总之,在同名电影和话剧中,法海的人物形象向一种更具有现代性的方向转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法海;《青蛇》;徐克;田沁鑫;间离

一、小说概况

李碧华是一名香港作家,她的作品大多被拍成了电影并且好评如潮,比如《霸王别姬》《胭脂扣》《生死桥》《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青蛇》等等。她的作品风格多写前尘往事、奇情畸恋,大多将“情”灌注于小说中,她笔下的情充满了浪漫、激越、凄艳的色调,家庭氛围与20世纪的动荡不安为她的剧作注入了离奇和神秘的色彩。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所包含的“情”更为饱满,人物形象也因此更加丰满,所以作品中的人物侧重对女性“情”思的书写与关注。李碧华笔下的女性角色,有血有肉,饱含真情,她们总能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同样,李碧华《青蛇》中的配角角色也不例外。

小说《青蛇》是根据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改编而来,《白蛇传》随着代代人口口相传和每个时代在发展中所赋予的新思想内涵,从而变得更具有传奇色彩。起因是唐朝科举考试以写离奇的故事为考核标准,因此,小说或故事也越写越离奇,故事也因此应运而生。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源于唐朝洛阳巨蟒事件,初步成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型于清代,一直在以口头相传或者书册形式传播。而在李碧华的《青蛇》中,以青蛇为主角,改变了以往青蛇作为白蛇附庸而存在着的人物设定,同时,小说也随之融入了现代女性的思想感情。小说依然选择沿用了传统故事情节,如篷船借伞、白蛇盗灵芝仙草、水满金山寺、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等,但是,李碧华的小说却以二蛇共同修炼五百年,共同徜徉人间的“情”贯穿小说。这是对传统民间故事的突破,再比如李碧华不将故事中的所有情节都一一讲述,而是力求故事整体倾向于某一個情节和某一个人物的重点写作。

二、《青蛇》在电影与小说改编概况

电影版和话剧版《青蛇》与神话传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徐克和田沁鑫对其作品《青蛇》中所融入的个人思想感情与导演对故事的阐述这两个方面上。

从整体上讲,李碧华的《青蛇》是对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白娘子》的颠覆与解构,两位导演在改编小说时又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不容置疑的是这融入了导演的思想感情与创作诉求。但无论是改编成电影还是话剧,李碧华在她的博客上也承认了均参加了小说《青蛇》的电影和话剧版本的改编,并且她对改编后的故事也基本上满意。这是导演把小说改成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所必要的一步,这也证明这种修改也是必要的。

徐克在他导演的《青蛇》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情感是一种偏男性视角在讲述着故事,小说中的“情”也一直在影片中,而法海这个正直毫无偏袒、铁面无私的金山寺方丈住持也变得有些许人情味,这是以往法海形象所不具有的,这促使法海相较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有了一定的突破,法海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了。田沁鑫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的《青蛇》更加偏重于现代,青蛇和白蛇的女性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体现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和对男性的反抗,法海不再是思想极其保守的高僧,他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高僧,有了人类所共有的感情——“七情六欲”。在话剧中,辛柏青所饰的法海也通过与小青的对白中表现出来,此外,法海也有了自己的非“神”位立场出发的是非判断。田沁鑫导演采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使法海时而在戏中,时而从戏中出来。“间离手法”的使用让法海这个人物形象彻底陌生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第四堵墙,从而完成与观众交流。

三、法海人物形象在剧中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相对宽松的文艺创作环境,法海这一人物形象在新时期被不同作家重新阐释,铁面无情的得道高僧、妖僧的基本形象得到重新解读。本节主要分析与比较改编后的电影与话剧的法海的人物形象。

法海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明显的是非曲直判断,但是仍不能排除他骨子里的“神人鬼妖”四界等级分明,作为封建卫道士的基本形象,白蛇对他的评价是“人佛合一”,这就是剧中法海人物形象的真实写照。当然,这不能排除法海的人物形象在电影中有了传统意义上所不具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