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浪子弟的行头:眼纱—从《水浒传》到《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下).docVIP

浮浪子弟的行头:眼纱—从《水浒传》到《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浮浪子弟的行头:眼纱—从《水浒传》到《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下)

从第七回起,《金瓶梅》的情节开始沿着不同于《水浒传》的道路发展,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西门庆如何主导小说叙事的走向。西门庆在小说行文将及三分之一处(第三十回)已经获得了三重身份—浮浪子弟、暴发商人与武职官员,伴随这三重社会身份之获得,小说家对其情场、商场与官场生活的画面徐徐展开、细笔勾勒。正如作者开门见山所宣称的,这部小说将直面古今的“情色”难关:“如今这一本书,乃虎中美女,后引出一个风情故事来。”西门庆浮浪弟子的本性及其对情色永不倦怠的追逐,构成其个性基调的原色之一,并且进一步转化为小说叙事的原动力。

在西门庆的声色犬马中,他的情场生活无疑占据了小说的主要段落。对于他的情场生活,小说家基本上以写实手法进行描写。但是,十分有趣的是,在有关西门庆拈花惹草的写实叙事中,读者可能会留意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却饶有深味的物象—眼纱。如同猎人出猎需要准备防护用具一样,西门庆的猎艳之旅亦需一整套装备。相对于其炫人耳目的房中秘具,他的出行装备却较为低调,尤其是眼纱。

眼纱,又称眼罩、眼衣、面衣、面罩等。明人张自烈(1597-1674年)《正字通》中“帽”字条下梳理了各类帽式的演变及由来,谈到宋代帽式时有言:“宋又有衫帽,士大夫于马上披凉衫,妇女步通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半身,犹唐之帷帽、羃?也,即今所用帽檐眼罩也。”依此记载可知,首先,“帽檐眼罩”是由帽子和帽裙—亦即纱、绢等轻薄材质做成的眼罩—两部分构成;其次,“帽檐眼罩”的形制、功能均与唐以来的羃?、帷帽等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羃?本是胡羌男子的装束,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高顶宽檐式的笠帽,四周宽檐骨架糊裱缯帛,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和全身。缀于帽檐上的皂纱,称为“帽裙”。羃?的帽裙,长可至脚踝。羃?始现于晋代,《晋书·四夷传》载“西戎”吐谷浑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羃?”。西北地区多风沙、日照强烈,将羃?与长裙搭配穿戴,可以遮风蔽日。北朝时羃?传入中国北方,一直到唐初仍为贵族男女的流行穿戴。《旧唐书·舆服志》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羃?,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此后则渐渐为妇女出行专用,以遮蔽脸部及身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使用羃?,它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宫女、贵妇等众多上流社会的女性而言,羃?障蔽全身的形制特征可以起到很好的避人耳目的作用,也正好迎合了社会舆论对女性出行不得抛头露面的规约。

上,下/日本平安时代市女笠搭配虫垂衣

(华梅《衣装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曾将一种“近似加观音兜披风外衣”的帽式认定为“羃?”,尽管他已意识到佩戴这种帽子“脸部却少遮蔽”,与隋唐文献记载中所言“不欲途路窥之”的特征不尽相符。此后多种古代服饰的论著(如周汛《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4年;李薇《中国传统服饰图鉴》,东方出版社,2010年)都沿袭沈说,皆将此种帽式实物对应于“羃?”。然而,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羃?应当是遮挡面部乃至全身的,其样式或许近乎日本平安(794-1192年)中期以后十分流行的市女笠与虫垂衣的组合搭配。市女笠,最初为卖东西的女子所用,故以得名。笠帽帽顶高高凸起筒状“巾子”,帽檐宽平,最初用菅编制,江户时代(1603-1868年)也用竹、桧编织,并涂以黑漆。平安中期,上流社会女性外出常戴,可以直接戴,或戴在“被衣”上。“被衣”是平安时代以后,身份高的女子外出时遮挡头部并覆盖全身的一种着装。另外,佩戴市女笠时,往往在笠帽周缘垂下薄布或薄纱(即“虫垂衣”),长可及膝,类似羃?的帽裙。有关日本服饰文化的研究,往往将飞鸟、奈良以及平安时代前期称为日本服饰模仿隋唐的时代,而平安时代流行的市女笠和虫垂衣的搭配,很可能就是对隋唐中土之羃?的模仿。黄遵宪(1848-1905年)撰《日本国志》卷三十五《礼俗志》二载日本服饰风俗:“妇人出门蒙单衣,以蔽障全身,谓之蒙衣。……百年前画贱者,乃着高顶笠子于蒙衣上,今市女笠是也。后来晴雨皆用伞,无戴笠者,已而用蒙衣者渐少。”“蒙衣”,应即日人所谓“被衣”,“高顶笠”亦即“市女笠”。此种市女笠可遮风挡雨,男女皆可使用,一直到明治时代(1868-1912年)才为雨伞所取代。在以平安时代为背景的小说《罗生门》及此后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女主人公便头戴围缀虫垂衣的市女笠出现。当她与丈夫策马同行竹林中时,忽然一阵风吹开了帽裙,林中强盗得以窥见她姣好的姿容,因此勾动邪念,引发惨案。由此可证,与唐代女性佩戴羃?相似,日本女性穿戴市女笠与虫垂衣的初衷,也是为了在外出途中躲开路人的窥视,进而避免来自男性的骚扰。

棕色马尾环编菱格纹面罩左/出土时状态右上/修复后正面右下/修复后背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